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例例皆辛苦|一例胸腺非典型类癌

2024-04-17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胸腺非典型类癌」

NET MDT经典病例分享

男性,29岁,胸腺非典型类癌切除术后

病例资料


1

现病史

  • 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部刺痛,外院检查发现纵隔占位。

  • 2022-06外院行纵隔肿物切除术,病理提示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伴淋巴结转移。

  • 我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会诊:(胸腺)非典型类癌伴坏死,纵隔淋巴转移。

  • 2023-08-27外院PET/CT提示:左侧锁骨上区、两侧前上纵隔高代谢淋巴结,以转移性首先考虑;胸骨术后改变伴片状代谢增高,以非特异性炎症首先考虑;两肺少许炎性灶,部分增生灶;回盲部多发小憩室,阑尾粪石。

  • 2023-11-07开始针对左侧锁骨上区、两侧前上纵隔病灶TOMO-IMRT 6160cGy/28Fx。

  • 患者自述治疗后胸痛明显减轻。

  • 2024-02-03我院CT:纵隔神经内分泌瘤术后,术区软组织影,两肺炎症。

  • 2024-02-29我院PET/CT:1)左侧颈根部及锁骨区、右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左前上纵隔及左侧胸膜复发转移可能,肿瘤糖代谢仍活跃;右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请结合临床;2)左肺小结节,心包膜增厚,请随诊;两肺慢性炎症;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 2024-02-29 查血:NSE27.2ng/mL。

  • 2024-03-06至我院肿瘤内科专家门诊就诊,建议:对比2023年8月外院PET,部分病灶代谢减低,部分新发病灶。建议病理会诊,NGS检测,确定全身治疗方案。

  • 2024-03我院病理科专家会诊,病理结果:(纵隔肿瘤)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分裂相约3个/2mm2,见小灶状坏死,符合不典型类癌。免疫组化:SSTR2(少量+); SSTR5(-); PS6(-); TSC2(部分+); Menin(缺失); MGMT(缺失); PD-L1(22C3)(肿瘤细胞-,间质细胞-); EZH2(2%+); P16(缺失); P53{D07}(突变型)。


2

既往史:

无殊。


3

家族史:

母亲30岁左右诊断胃癌,已故。


4

病理切片:


5

影像学检查:

(2024-02-29本院PET/CT)



小结与讨论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thymus, TNET)非常罕见,其组织学形态与胸腺瘤和胸腺癌无相似性,而与全身其他部位的NET(特别是肺)相似。WHO分类中对TNET与肺NET使用相同的标准,分为典型类癌(TC,G1)非典型类癌(AC,G2)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C),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最常见的亚型是AC和LCNEC。


胸腺类癌多发生于40-50岁男性。多数胸腺类癌生长缓慢,患者无明显症状,而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出现症状的患者则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胸痛、咳嗽、呼吸困难或上腔静脉综合征。此外,由于胸腺类癌可产生多种激素(即为功能性NET时),患者也可表现出库欣综合征、类癌综合征,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在TNET中约占10%。


在影像学方面,无特征性表现,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CT可见病灶轻至中度均匀强化。由于NET可表达SSTR(生长抑素受体),故其功能性影像学检查也十分有必要,如68Ga-SSA-PET/CT,这可以协助进行肿瘤定位、定性以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MEN1基因突变是胸腺类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胸腺类癌中约25%发生于MEN1患者,MEN1相关胸腺类癌具有侵袭性和远处转移潜能,预后相对较差。


在病理学方面,胸腺AC与其他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相似,可表现为巢状、腺样、缎带状、菊形团样等结构,胸腺AC在第5版WHO胸部肿瘤分类中归为G2,其恶性程度相对TC较高,可见灶性坏死、钙化,核分裂相2-10个/2mm2,多见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胸腺AC强表达CgA、Syn、CD56,通常也表达角蛋白AE1/AE3和CAM5.2,约半数病例表达TTF1,但多为弱阳性、局灶表达。此外,若考虑为MEN1相关胸腺类癌,需要做MEN1基因遗传学检测。




-END-


来源|复旦中山神经内分泌瘤MDT 微信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