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Phase Ⅱ study with sorafenib plus radiotherapy for advanced HCC with portal and/or hepatic vein tumor thrombosis(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合并有门静脉癌栓/肝静脉癌栓的肝细胞肝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发表期刊:JHEP Reports,IF(2024): 9.5
通讯作者:陈波 吴健雄 李晔雄
第一作者:翟医蕊 王黎明 赵宏 吴凡 辛玲霞 叶枫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肝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75%~85%。分别约16%~50%和2%~13%的HCC患者合并门静脉癌栓和肝静脉癌栓。合并癌栓的患者更易发生肝内扩散、远处转移以及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生存期极短,约2~4个月,目前尚缺乏突破性的新疗法。
该研究是国际首个应用放疗同步索拉非尼治疗伴有癌栓的肝细胞肝癌的前瞻性研究,有效率高达52.3%,癌栓控制率高达93.1%,生存期16.5个月,显著优于既往的研究,且安全性良好,打破了癌栓患者疗效长期止步不前的局面,为该部分患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型综合治疗方案。
2025年3月,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院科学院肿瘤医院肝癌放疗团队的带头人陈波教授设计牵头并担任通讯作者,肝胆外科吴健雄教授和放疗科李晔雄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放疗科翟医蕊教授、辛玲霞博士,肝胆外科王黎明教授、赵宏教授,影像诊断科叶枫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欧洲肝病学会会刊子刊JHEP Reports(IF: 9.5)在线发表了题为“Phase II study with sorafenib plus radiotherapy for advanced HCC with portal and/or hepatic vein tumor thrombosis”(放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合并有门静脉癌栓/肝静脉癌栓的肝细胞肝癌的Ⅱ期临床研究)的临床试验论著。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癌MDT团队共同完成,评估了放疗同步索拉非尼在HCC合并PVTT/HVTT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入组符合以下条件的HCC患者:伴有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PVTT/HVTT)、肝脏减去大体肿瘤体积>700 ml,以及ECOG PS为0或1。入组患者原发灶及癌栓接受40~66 Gy的放疗,同步口服索拉非尼(400 mg,每日两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
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该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中位放疗剂量为54 Gy(范围:40-65 Gy)。中位随访时间为17.2个月,中位总生存(mOS)期、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期和肿瘤进展时间(TTP)分别为16.5个月、6.1个月和6.8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47.7%(基于RECIST标准)和52.3%(基于mRECIST标准),其中肿瘤癌栓的ORR(mRECIST)高达87.2%。主要≥3级的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症(22.1%)和白细胞减少症(14.0%)。
图一:肿瘤直径和甲胎蛋白(AFP)变化。(A) 肿瘤直径变化百分比(RECIST标准);(B) AFP相对于基线的变化(治疗后最小值减去治疗前值,再除以治疗前值)。
表一:CR:完全缓解;DCR:疾病控制率;mRECIST: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ORR:总体缓解率;PD:疾病进展;PR:部分缓解;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SD:疾病稳定。∗ 肿瘤癌栓靶病灶定义为从肿瘤起始部分到癌栓末端的最大长度。
图二:放疗同步索拉非尼在伴有癌栓的肝细胞癌患者中的生存分析。(A)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B) 放疗区域内无复发生存期(IRFS)和放疗域外无复发生存期(ORFS);(C) 肿瘤癌栓控制率(TTC)和原发肿瘤控制率(PTC)。
图三:不同类型总静脉癌栓(TVTT)的生存分析。(A) 总生存期(OS)和 (B) 无进展生存期(PFS)在不同类型TVTT之间的比较,包括门静脉和/或肝静脉癌栓。[TVTT1:Vp1(门静脉段性癌栓)或Vv1(肝外周微血管癌栓);TVTT2:Vp2(门静脉第二分支癌栓);TVTT3:Vp3(门静脉右支或左支癌栓)或Vv2(肝右、中或左静脉癌栓);TVTT4:Vp4(门静脉主干癌栓)或Vv3(下腔静脉或心房癌栓)。]
图四:放疗野外有/无肝内病灶患者的生存分析。(A) 总生存期(OS)和 (B) 无进展生存期(PFS)在放疗野外有/无肝内病灶患者之间的比较。
在临床中,合并癌栓的患者并不鲜见,约占1/3-1/2。在过去的五年中,HCC新的系统治疗方案层出不穷,如REFLECT研究、LEAP-002研究、IMbrave150研究、ORIENT-32研究等,但不同临床研究中的癌栓比例在11%~43%,其中多数研究甚至入组时直接排除了Vp4的患者。而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伴有癌栓,且84.9%的患者为Vp3-4或Vv2-3,仍显示出优于其他系统治疗的ORR、OS和PFS。在本研究中,TVTT3亚型患者表现出最佳的生存结果,mOS期为32.0个月,mPFS期为15.0个月。TVTT4亚型患者的mOS期达到14.0个月,优于历史报告中的数据。在IMbrave150的亚组分析中,48例Vp4患者的mOS期仅为7.6个月。
该前瞻性研究是首个探讨放疗同步索拉非尼治疗伴PVTT/HVTT的HCC患者的研究,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患者的总生存期得到改善,并超过了预设目标。放疗野内的原发肿瘤(83.7%)和癌栓(87.2%)均有良好的总体缓解率(ORR,52.3%)。此外,本研究尽管纳入了Vp4期患者(通常被其余HCC研究排除),仍实现了超过3年的持续肿瘤癌栓控制(TTC)以及良好的无进展生存(PFS)期。该研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了索拉非尼和放疗作为非一线治疗,且7%的患者为M1期疾病。这表明,放疗同步索拉非尼可能是合并癌栓的HCC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2018年,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打破了肝癌治疗近10年的沉寂,在国际学术界为此欣喜若狂时,来自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肝癌MDT团队一边学习,一边冷静的思考接下来的突破点。来自放疗科的陈波教授敏锐地发现,该研究的排除标准中,赫然写着“除外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而细细阅读后发现,该研究中仅纳入了1/5左右的门静脉受侵犯的患者。这就意味着,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这类在肝癌中占到一半左右的患者,仍没有机会入组新的药物探索研究,没有机会获得突破性的治疗。他们的生存期,止步在了索拉非尼年代的6.5个月。临床工作中,那些满心无助又满怀期待的目光,深深地印刻在了陈波教授的心里。
“一定要为癌栓的患者寻找一条新的治疗出路!一定要为癌栓的患者打造出一套我国特色的治疗模式”——这是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MDT团队定下的目标。
目标就在那里,路在何方呢?那时候,肝癌还是放疗的相对禁区。陈波教授犹记得他读书时,放疗课上,一提到肝癌放疗,老师们马上告诫他们“肝癌放疗很容易导致放射性肝损伤,轻易碰不得”。老师们的告诫,不断地萦绕在陈波教授的脑海。辗转反侧中,一个思维火花在黑暗中被点燃——容易出现损伤,不是因为对放疗不敏感,恰恰是因为它太敏感了,所以要让放疗在合并癌栓的这种中晚期肝癌中有突破,重点在于规避放射性损伤。陈波教授经过反复的思量,在精准调强技术的支撑下,独创了保留正常肝体积的放疗思路并付诸实践。
临床观察发现,恰如陈波教授所料,癌栓往往对放疗敏感,好多癌栓的患者在放疗1个月后,癌栓大幅度消退甚至了无踪迹。第一步成功了,但却只是阶段性的,临床上合并癌栓的患者往往有远处转移,而放疗仅仅是一个局部治疗手段,覆盖范围有限,没法覆盖所有的病灶,独木难成林。此时,用放疗联合一个覆盖范围更广的系统治疗的想法在陈教授的心中萌生出来。尽管此前由于肝癌放疗本身风险就高,同步其他治疗无疑是独木桥上翻跟头,险上加险,所以国际学者对此一直避之不及,这种情况下,迎难而上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经过日夜的思考,反复打磨,精细的改良放疗技术和剂量限制要求,放疗同步索拉非尼治疗癌栓的安全模式终于应运而生了。
这个治疗方法,得到了肝癌MDT团队的大力支持。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年顺利完成了既定入组的患者。2022年,带着这个鼓舞人心的研究结果,陈波教授应邀于国际放疗界的最高会议——美国放疗年会大会发言。放疗同步索拉非尼对癌栓的控制率高达93%,即便是主干癌栓这种最凶险的类型占到一半的情况下,中位生存期仍然达到了16.5个月,这都是既往的欧美的研究不敢想象的数字。
2025年春天,经历了长期的随访后,成熟的研究数据发表在欧洲肝病学会会刊子刊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癌MDT团队的成员们满是欣慰,却并没有停止脚步,他们又制定了下一个目标,在免疫治疗时代,为癌栓患者开辟另外一条通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腹部肿瘤的诊治与放疗,重点研究方向为肝胆胰恶性肿瘤的放疗与综合治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肝癌电子杂志》编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放疗专委会 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 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擅长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疗中心客座教授
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IHPBA)成员
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全国肝癌专业学组 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总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七届 主委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主委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国家级人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论文40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00+篇,IF>1000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副主任医师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23篇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分会青委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肝癌放疗专委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学分会泛京津冀术中放疗协作组秘书长 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学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美国UCLA 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多学科治疗专委会 委员
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医药发展与健康促进分会 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消化系统肿瘤药物基因编辑筛选与研发重点实验室主任
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发表SCI论文72篇(第一/通讯作者)、单篇最高SCI影响因子46.297,累计影响因子>450
中国医促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 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会 副主委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通讯编委、《肝癌电子杂志》编辑部主任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
北京健康促进会肝胆胰中青年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青年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硕士就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现就读于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科室副主任兼廊坊院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肝胆胰腺肿瘤的影像诊断,尤其擅长磁共振扫描技术、磁共振肿瘤影像诊断和磁共振引导下乳腺穿刺技术
中国抗癌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俱乐部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影像学组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道肿瘤MDT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委员
肝胆多学科诊治(MDT)团队科室包括肝胆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内科、超声科等科室,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全球有影响力的肝癌术后放疗、肝癌伴门脉瘤栓放疗,肝癌术前放疗、肝癌介入与放疗联合治疗等一系列前瞻研究。放疗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超过300例/年,位列全球前列。在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团队创新了“适用于大肝癌类手术切除式足量放射治疗计划生成方法”和“适用于次全肝弥漫性瘤栓肝癌中剂量放射治疗优化系统”两大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肝癌无法同步靶向及/或免疫治疗,以及弥漫性肝癌无法接受放疗的难题,为肝癌患者的生存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开展了国际首项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Hepatology、JAMA surgery等国际知名期刊。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琳琳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