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洪霞教授专访 | 将“医患共同决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3-08-24作者:壹生科研学院资讯
原创


2023年8月17日-20日,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在甘肃兰州盛大召开。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专访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洪霞教授,就团队科研经验和医患共同决策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 采访专家简介 ·
洪霞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专业方向:综合医院联络精神医学和老年精神医学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曾获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19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Q:您多年来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经验非常丰富,可否请您分享一下您的团队在科研方面的宝贵经验和重大成果?

北京协和医院大概在2006年重组成立心理医学科,这是精神医学在综合医院的回归。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多年来所做的工作是识别综合医院患者心理问题,提高精神卫生医疗和服务的可及性。例如,通过横断面研究,了解综合医院患者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的现象学、危险因素和影响因素等。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指导我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科学总结。另外,对于精神心理疾病,很多患者会有耻感,我们开发了综合生理-心理-社会评估问卷(UPPSAQ-70,获自主知识产权),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痛苦、情绪异常、人际和社会功能损害等。


如何在综合医院开展联络会诊工作,进行什么样的服务能够让患者更能接受,我们也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对于入住老年科的患者,均要进行包括营养、多重用药、跌倒风险、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在内的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识别精神心理障碍。我们会每周参加老年科的多学科团队查房,作为老年多学科团队的一员,在提供给老年患者整合、全人服务的同时,为患者提供精神医学服务。和常规的会诊精神医学服务相比,这种方式能大大提高老年患者精神科的会诊率,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率。这部分工作为综合医院如何开展联络精神医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此外,科室正在进行关于综合医院焦虑障碍患者的个体化、路径化诊疗途径的研究,根据患者的疾病归因、疾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Q:您是基于什么初衷想要做关于“从医学教育视角看医患共同决策”这一主旨报告?您希望在哪些方面给临床医生带来启发?

“医患共同决策”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2017年在湖南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上,我就做了这一主题演讲,后来也在《协和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被引率颇高。这说明大家逐渐意识到单纯只让医生或患者进行医疗决策,是不利于为患者提供最佳医疗服务的,更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是医患共同决策。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一方面需要循证医学获取医疗方面的最新和最可信证据,另一方面需要医患沟通的能力。


在协和医学教育里,我们也在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情景剧、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等方式,通过让医学生扮演“医生”或“患者”的角色,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现场的及时反馈,让“医生”能重新尝试调整。最终让医学生能意识到要“以患者为中心”,并获得沟通的信心。希望通过这种医学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医学生在医学教育阶段就能真正意识到用这种沟通方式能够帮助患者的医疗。


我们讲“以患者为中心”,是希望医生能转换视角,更多地去了解患者的处境,帮助患者打消疑虑,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医疗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和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妥协,允许“沟而不通”。事实上,并非每个临床医生都有机会在学生阶段接受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如果大家能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接受此类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大家有机会能积极参与学习。



编辑:王青伟(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