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10月5日,11个人,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也想不到,照片中的9个人在一顿早餐后进了医院,6个人和拍照的人,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来源:新闻在线
李女士和丈夫张某也一起参加了聚餐,继7日晚张某不幸离世后,11日,在牡丹江红旗医院救治的62岁李女士也不幸去世。
至此,这起中毒事故死亡人数已升至8人。
经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现场提取物检测,未查出氰化物(剧毒类)、有机磷类(农药类)、呋喃丹类(氨基甲酸酯类内吸性广谱杀虫剂)、安定类(催眠)、毒鼠强(鼠药类)等有毒物质,排除人为投毒可能。
经医院化验检测,食物中黄曲霉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随后,黄曲霉毒素开始在网络上被口诛笔伐。
那么,真凶是它吗?
事件中居民食用的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然而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条件是,携带产毒基因的黄曲霉或寄生曲霉生长于25℃~32℃、80%~90%的相对湿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
在冷冻条件下,细菌、霉菌会产生毒素吗?
事实上,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在0℃以下不能产毒。 黄曲霉菌又是一种好氧微生物,它生长的最佳环境不是完全浸泡的地方,反而有点潮湿而又没有过多水的环境更适宜它的繁殖。
所以这次事件中的食材中含有超标的黄曲霉毒素,极有可能是玉米或者玉米面本身就储存不当,在产生毒素后被做成了酸汤子,之后又被冷冻起来。
除此以外,黄曲霉毒素中毒后一般会在2~3周后快速发生中毒性肝病表现。
那么,黄曲霉会在极短时间内引起这种大规模的致死性中毒吗?专家也表示,即使事件中的食材黄曲霉素超标,也难以达到致死的剂量。
因此,导致此次食物中毒的未必就是黄曲霉素。
随着进一步调查,真凶浮出水面!
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该起事件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这种可怕的米酵菌酸是什么?
椰毒假单胞细菌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并不少见,全国均有分布。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
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制作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米粉、薯粉等食品为主。
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
不要认为自己不吃这些传统饮食就没有危险,除了米面,它还常见于变质银耳、木耳。
鲜银耳一旦变质,极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毒。1984年,山东东平县和河南郑州附近连续出现两次鲜银耳中毒,共有110人中毒,死亡9人。1988年河北省巨鹿县19人因鲜银耳中毒,死亡5人。为此,一些地方和部门专门有规定,鲜银耳不允许售卖!
变质的黑木耳也不能小瞧。
2018年7月29日,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现中毒,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
椰毒假单胞细菌会产生两种毒素——米酵菌酸(BA)和毒黄素(TF),对胃肠道黏膜还有神经血管等等都有很强的刺激。会造成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毒素还会透过胃肠道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全身各器官的损伤,包括肝、肾、心、脑等。
发病急,中毒潜伏期2~24小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体温一般不高,少数患者于发病后数小时有中等度发热。
继之实质脏器受到损害,肝脏受损最典型,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惊厥、休克、死亡。由于发病非常迅速,出现两个系统以上症状时,治疗上常常互相矛盾,无明显疗效,病死率极高。
为什么煮透后还会中毒?
米酵菌酸是酵米面的主要毒素,其耐热性强,经100℃煮沸甚至高压高热(121℃)也不被破坏,所以不论制成何种食品,也不论采用何种日常的烹调方法都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可引起重度食物中毒。
中毒多发生在什么季节、地区?
这种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季节变化时多见,尤其是夏、秋季节。温暖、湿润的天气,如果食物储存条件不好,有利于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这时候,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就可能产生米酵菌酸,引起人畜中毒,多发生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等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城镇偶见。
酵米面食品进食量多,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其中小儿、年老、长年体弱多病者极易死亡。
如何诊断?
一般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首先是看有没有吃过酵米面食品,有没有出现上面说的那些中毒症状,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同时排除其他原因的急性食物中毒,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这种情况了。
发生中毒后该怎么办?
如果出现了中毒症状,出现中毒症状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马上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喉部催吐,并进行洗胃和导泻,尽早、尽快地排出毒物。凡吃过同种食品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100%。
来源:科普医哥综合整理自中国医学论坛报、蝌蚪五线谱、营养师顾中一、饮食参考、福建疾控、龙视新闻在线、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新闻广播、 锦州爆料、果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