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RC防治新进展】李景南、吴东||内镜下如何识别结直肠无蒂锯齿状息肉

2018-09-19作者:论坛报小塔经验
CRC筛查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 吴东 李景南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CRC)发病率逐年升高,2011年已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5位。研究表明约60%的CRC源自普通腺瘤,而35%来自于锯齿状息肉。无蒂锯齿状息肉(sessile serrated polyp, SSP)又被称为无蒂锯齿状腺瘤(sessile serratedadenoma, SSA),最早于1970年由Goldman等报道,随后分别得到Urbanskih和Longacre的证实。2000年WHO正式将SSP作为单独类型列入结直肠肿瘤中。根据WHO的定义,SSP属于锯齿状病变(serrated lesions)的一个亚型,另外两个亚型分别是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和传统锯齿状息肉(traditional serrated polyp, TSP)。与普通结直肠腺瘤不同,SSP有特殊的癌变通路,约1/3的结直肠癌系SSP发展而来,因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SSP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中位年龄为55岁(50~60岁),男女比例接近于1:1。在不同种族之间SSP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差异,西方人群略高于亚洲人群。例如欧美国家统计SSP发病率约为0.033%,而亚洲国家约为0.014%。SSP的息肉可位于右半结肠、左半结肠或混合分布,但以右半结肠更为常见。

锯齿状癌变通路

一般认为,SSP通过“锯齿状”途径进展为结直肠癌。该途径由BRAF基因突变或KRAS基因突变启动,然后通过RAS-RAF-MAPK通路激活下游分子,通过一系列基因突变最终造成结直肠癌的发生,其中BRAF和KRAS基因突变是形成SSP的早期、临界事件。CpG岛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在SSP癌变通路的后期发挥重要作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方面,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l、MGMT启动子高甲基化与MSI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右半结肠SSP以BRAF基因突变为主,左半结肠SSP以KRAS基因突变为主。由于SSP在右半结肠更常见,故BRAF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KRAS基因突变率。

内镜识别

内镜是检出SSP的主要手段。SSP更好发于右半结肠,形态大多扁平,边界不清,颜色与正常黏膜接近,容易漏诊(图1)。

1537239447(1).png

近年来,广泛开展结肠镜筛查导致左半结肠癌趋于减少,但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原因很可能与SSP内镜下易漏检有关。SSP可通过锯齿状途径癌变,减少内镜漏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消化医师应熟悉SSP的内镜特征。根据文献报告和自身经验,我们认为以下特征支持SSP的诊断:(1)病变位于右半结肠;(2)形态扁平、颜色较淡、边界不清;(3)病变表面附有黏液,电子染色内镜可见“红帽征”。(4)病变表面存在迂曲的微血管(VMV)。放大结肠镜结合染色技术可显示SSP有特殊的腺管开口形态,有助于内镜诊断,但放大内镜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在内镜下准确鉴别SSP和增生性息肉(HP),前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高,而后者恶变风险很低。我们的研究发现,病变位于右半结肠、病变直径超过1cm和VMV这三项特征鉴别诊断SSP和HP的价值较高。上述三项指标诊断SSP的敏感性分别为89.3%、67.9%和46.4%,特异性分别为64.0%、76.0%和84.0%,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7.4%、71.7%和64.2%。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满足至少两项)诊断SSP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88.0%,诊断正确率为81.1%。

病理特征

在组织学上,SSP的锯齿状改变不仅位于病变的腺管上部,还累及腺管底部,其腺上皮增生堆积,造成其腺管底部扩张、延长、分枝,形成“L形”、“靴形”或“锚形”的隐窝,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图2)。

1537239510(1).png

此外,SSP有异型增生,可以表现为传统腺瘤的异型增生,即腺管伸长或绒毛状,细胞浆嗜碱,核深染,瘦长、拥挤,而更多见的是锯齿状异型增生,表现为细胞浆嗜酸,细胞核椭圆,浅染,出现复层。少数SSP的腺管开口呈管状或绒毛状,形态接近于普通腺瘤。

治疗

SSP的癌变风险较高,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首选内镜下切除,因其比外科手术更简便,创伤较小。SSP的病变常直径较大,形态扁平,可选择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内镜治疗SSP有一定的穿孔、出血风险,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实施。对于息肉数量或大小等原因不适合内镜治疗、不愿意频繁接受内镜操作、以及已进展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文章刊登于9月27日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肝病周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