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评选结果揭晓

2018-01-0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新闻

自2017年11月30日本报刊出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候选内容后,广大读者积极通过微信、APP、邮件等形式进行了投票。根据投票结果和本报编委会专家的意见,我们确定了2017年医学十大新闻(事件),包括国内事件政策类、国内研究类、国际新闻事件类,并在上万人参与者中评选出了113名获奖者(点击查看获奖者名单),感谢热心读者的大力支持。

评选结果已在“中国医学年度网络盛典——人文政策专场”中播出,直播时间:1月3日 20:00-22:00(点击查看直播回放)

2017年国内十大医学事件(政策)(按时间排序)

  • 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将推行“两票制”

1月11日,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规定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即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目的是压缩药品流通环节,使中间加价透明化,进一步推动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 国务院发布首个慢病防治中长期规划

2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是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强调个人健康责任,目标明确可操作,提出“降低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这一核心目标,并设置了16项主要量化指标。

  • 时隔8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更新

2月21日,人社部印发2017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是我国对医保药品目录的第4次调整。新版目录具有以下特点:①新增91个儿童药品品种;②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③重点考虑重大疾病治疗药物;④大力支持中药、民族药;⑤2015年完成国家谈判的药品(如替诺福韦、埃克替尼、吉非替尼)均被纳入药品目录;⑥大力支持基本药物制度。

  • 医师执业注册法规全面修改:一次注册,区域有效

2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对1999年颁布的暂行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使医师办理多点执业的手续更加便利。在新《办法》中,医师执业地点由过去的“机构”修改为“机构所在地的省级或者县级行政区划”,医师的注册地点为省级行政区划,实现“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以合同(协议)为依据,确定一家主要执业机构进行注册,其他执业机构只需要备案即可,执业机构数量不受限制。

  • 《肿瘤生物学》107篇撤稿,撤稿论文将“诛连”相关科技项目申请 

4月20日,学术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发表声明,撤下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已发表的107篇论文,原因是这些论文存在同行审议造假。这些研究均来自中国,涉及524名医生。

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此事作出回应:在2017年NSFC项目申请中,研究基础涉及107篇撤稿论文的有51项,已全部被终止评审程序。依照相关规定,对涉事作者的处理措施包括:取消一定期限承担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晋升职务职称等资格,追回所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撤销奖励或荣誉称号等。

  • 全口服直接抗丙肝病毒药物在中国首次获批上市

直接抗丙肝病毒药物可以使慢性丙肝患者的治愈率达90%以上。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了盐酸达拉他韦和阿舒瑞韦软胶囊上市,这是该类药物在我国首次获批。

  •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

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探索并引导医联体内部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 “吗啡医疗纠纷案”赢了,吗啡合理使用或将掀开新篇章

2016年12月,某患者家属以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张医生在患者临终前使用吗啡过量“导致严重呼吸困难,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为由,将他告上法庭。某司法鉴定所出具的法医临床鉴定意见书认为,在患者危重情况下,“医院超剂量、多次为患者使用吗啡注射液,导致患者死亡”,存在过错。

2017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决认定:某司法鉴定所的法医临床鉴定意见不予采信,驳回原告要求被告及其医院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全部诉讼请求。

此案从受审到判决,受到医学界、法律界广泛重视,引发了围绕吗啡合理使用、法医类司法鉴定资质、超说明书用药等问题的深入讨论。该案的判决对于推动吗啡在中国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案审理期间,2017年2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次发布关于安宁疗护管理与实践的规范,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有章可循,其中对吗啡等药物的使用也做出了规定。

  • 我国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历经33年(于1983年由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首次提出)讨论,终于2016年12月25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并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 国务院批准将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11月20日消息,国务院批准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表示,2016年8月19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1100多万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

2017年国内十大医学研究(按时间排序)

  • 填补全国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空白,我国卒中流行大数据问世 

中国卒中流行病学专项调查(NESS-China)结果于1月4日在线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这是我国首次全国范围、有代表性的卒中现况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卒中患病率在过去30年呈上升态势,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卒中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在中国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的梯度下降趋势,东北部和中部地区最高。

  • 医疗、社会发展带来新问题:寿命在延长,功能在下降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曾毅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1998-2008 年间,中国80岁及以上老人的年死亡率显著降低、日常生活活动失能显著改善,但身体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则有所下降。论文3月9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

研究者认为,医疗、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或进步,可以改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失能,但是平均寿命的延长可能会导致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和认知功能受损的老年人群的增加,这种医疗进步带来的双面效应将为卫生系统、社会关怀和家庭带来巨大挑战。

  • 国人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不足1%,心肺复苏培训合格者不足1%

3月15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玉国教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JAMA Cardiol)杂志发文,深入分析我国在应用心肺复苏术(CPR)抢救心源性猝死领域所面临的严峻现况。

陈玉国在文中分析指出,中国目前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但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远远低于美国的12%。我国院外旁观者CPR实施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国内大、中型城市中CPR 实施率平均仅为4.5%,美国则为46.1%。我国公众缺乏CPR相关培训是造成旁观者CPR实施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一次培训后缺乏定期的技能巩固培训,则是旁观者CPR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 评价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病理学新标准

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如何动态评价治疗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层面上的有效性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和尤红教授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用于评估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变化的评分标准,将肝纤维化分为三种类型:进展为主型、逆转为主型和不确定型。该标准有助于临床医生在组织学层面上了解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控制了疾病以及患者是否需要其他的干预。美国《肝脏病学》杂志3月22日在线发表了该研究,并配发述评。

  • 良性甲状腺结节无癌变可能

随着检查手段的更新,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日益增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6月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 Commun)的研究表明,甲状腺腺瘤样结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两者在遗传进化上完全不相关,甲状腺癌更倾向于从正常甲状腺直接发展而来,而不是由良性结节进一步演变成。因此患者在确诊良性结节之后,不用过分担心其演变成甲状腺癌,只要随访观察即可。

此外,该研究也证实,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绝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遗传进化上恶性程度并不高。

  • 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更安全

由郎景和院士任首席科学家、重庆医科大学陈文直教授任课题负责人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聚焦超声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研究的成果于6月19日发布。研究结果证实,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不劣于传统手术,而安全性优于传统手术,且HIFU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成本。相关结果6月5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妇产科杂志》(BJOG)。

  • 我国自主研发抗癌药呋喹替尼,抗血管生成领域又一悍将

6月初在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上海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秦叔逵院长共同牵头的呋喹替尼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Ⅲ期多中心临床研究(FRESCO研究)闪亮登场。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前期已经接受过二线化疗(包含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5-FU)并且治疗失败的患者,与安慰剂相比,呋喹替尼能显著提高总生存期(6.57个月对9.30个月,P<0.001),所有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有显著提高。

  • 大陆学者两项研究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团队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Ⅰ期和Ⅱ期的早期患者经过24个月噻托溴铵规律治疗后,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高于安慰剂治疗组,舒张试验后FEV1的每年下降速度亦较安慰剂组变缓——慢阻肺早期药物干预有效。论文于2017年9月7日发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徐文东教授团队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慢性中枢损伤导致的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5年以上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和痉挛减轻程度均较传统康复治疗效果更好。论文于2017年12月20日发表。

  • 第4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布

9月19日,在第29个全国爱牙日到来之际,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第4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介绍。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逐渐提高,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0.1%, 84.9%对口腔保健持积极态度;儿童龋病流行处于低水平,家长对口腔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有所提升;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向好,中年人牙周健康状况仍有待提升。

  • 破获肝癌“身份指纹”,肝癌早诊实现重大突破

10月9日,《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肝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对肝癌进行早期诊断及疗效和预后预测。与常规的甲胎蛋白(AFP)检测相比,这种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将肝癌的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能帮助医生发现更多的早期肝癌患者。该研究由我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Kang Zhang(张康)教授共同牵头。

2017年国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按时间排序)

  • AI 辨识病理癌细胞、诊断皮肤癌准确率高,与人类医生不相上下

谷歌(Google)公司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协助病理学家不眠不休地检视与辨识病理切片,使工作时间减少近40%。Google 表示,在经过训练与调整后,目前AI辨识癌细胞的准确率已经达到 89%。

此外,斯坦福大学某团队开发的AI在与21位皮肤科医生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后,其诊断准确率与人类医生不相上下,在91%以上,相关成果刊发于1月底《自然》(nature)杂志。

  • 临床试验一成一败:干细胞治疗,天使还是恶魔?

一项日本研究表明,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替代因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而被损伤的眼组织,尽管并没有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但却可阻止疾病进展,论文3月16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该杂志同期还刊登另一项被称之为“一场灾难”的干细胞研究:3例身患AMD女性患者在美国佛罗里达诊所接受未经证明的干细胞治疗后,2例患者病情迅速恶化,1例患者永久性失明。这不仅为干细胞治疗蒙上一层阴影,也让人质疑干细胞疗法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 随机突变,是致癌风险,也是进化源头

3月24日,美国一项研究从全球覆盖48亿人的69个国家收集数据,对32种癌症类型的发病率和相关性进行全面研究。结果发现,66.1%的癌症发生与R突变相关。其中,骨肿瘤、睾丸癌、脑肿瘤、骨髓瘤、甲状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前列腺癌、胆囊癌、白血病及乳腺癌等肿瘤,R突变为其致癌基因突变的主要原因。

  • “最后的药物”成功升级,万古霉素3.0药效提高2.5万倍

万古霉素因其强效抗菌能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后的药物”,然而细菌的选择性突变大大降低了万古霉素的药效。研究者根据万古霉素杀菌机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万古霉素,新抗生素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微生物的杀菌性至少提高了2.5万倍。此外,当研究团队以万古霉素抗性细菌进行测试时,即使在50轮之后,微生物也没有产生抗药性,表明新化合物可能比目前的抗生素更为耐用。相关论文4月25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 勒索病毒“狂虐”英国NHS,敲响医疗网络安全警钟

5月12日开始,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50多个国家暴发勒索病毒WannaCry攻击。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在此次攻击中受到重大影响。据悉,英国有近50家医院信托机构遭受到网络攻击,导致医院中的病历、处方、预约、诊疗系统被冻结,门诊取消预约,救护车临时调回,等待了10个小时的心脏手术也只得延迟。随后,《英国医学杂志》(BMJ)在线发表系列文章,称“网络安全是患者安全之基”,并对该事件影响、原因以及防范措施等网络安全话题进行广泛讨论。

  • “肿瘤界重要的第一次”:FDA首次跨癌种批准免疫药物适应证

5月23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向媒体公布,其加速批准了一类具有特异遗传特征(生物标志物)患者的治疗措施,这也是FDA首次批准不以肿瘤部位为参考,仅依靠生物标志物进行治疗选择的药物。

  • 全球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WHO关注抗生素耐药问题

6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2017版基本药物清单。为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2017版清单将抗生素分成了3个等级——可用类(ACCESS)、慎用类(WATCH)、备用类(RESERVE)。这是该清单诞生40年来的最大变化,其目的是改善患者转归,减少耐药菌的出现,确保当其他抗生素治疗失败时,备用类抗生素仍可以发挥作用。

9月20日,WHO又发布关于抗生素临床开发分析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威胁,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只是对现有抗生素类型的改进,仅能提供短期解决方案。

  • 跨越24年的7万人研究:改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近1/5死亡风险

美国一项历时24年、涵盖7万多人的研究发现,前12年中保持高质量健康饮食者,在后12年内的死亡风险明显低于低质量饮食者,其全因死亡率可降低9%~14%。论文7月13日发表于N Engl J Med。

研究显示,饮食质量评分每提高20%,死亡风险可降低8%~17%;而如果饮食质量持续变差,死亡风险则增加6%~12%。

  • 全球首个CAR T细胞疗法(tisagenlecleucel)获批上市

8月30日,FDA批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疗法tisagenlecleucel上市,用于治疗难治或至少接受二线方案治疗后复发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这是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的CAR T 疗法,也是美国市场的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美国高血压指南14年后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用130/80 mmHg代替 140/90 mmHg

11月13日,2017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高血压指南在AHA年会上正式发布。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 mmHg,取代以前140/90 mmHg的高血压标准。这是AHA/ACC 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虽然这一新定义将增加约14%的高血压诊断人数,但这部分人群将被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药物治疗的人数可能仅有小幅增加。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