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6月14~15日,第九届全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学术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办,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承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协办。会议以疾病临床诊疗为根本,关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肝病的临床归转和干预进展,探讨多学科管理和早期筛查管理策略,并围绕疾病负担、诊疗进展、研究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主任魏来教授主持。魏来教授指出,本次年会依旧聚焦NAFLD和酒精性肝病两个方面,秉承按照疾病诊断逻辑顺序和不同学科交流议题安排报告,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助力促进我国脂肪性肝病的新药研发、诊疗进步、学科发展。
魏来教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脂肪性肝病合并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不断增多,但是公众对其的重视还不够。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人群的饮酒方式一般是“小酌怡情”,通常是慢慢饮酒,导致肝脏损伤慢慢积累,临床诊断中不易发现。此外,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还可能受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人格的缺失、家庭关系的缺失等,这些都会使得患者预后较差。所以脂肪性肝病领域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去探讨。
段钟平教授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会,对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表示,现在脂肪性肝病学科是一个“朝阳”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聚焦这个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在提高,徐小元教授指出,在乙肝和丙肝慢慢被消灭后,我们都要开始重视脂肪性肝病的诊疗了,这将是一个趋势。
徐小元教授
开幕式之后,大会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海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玉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马雄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施军平教授就NAFLD多学科管理进行了专题报告。
范建高教授
NAFLD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死亡率增加,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心血管疾病,肝外恶性肿瘤为第二,而肝病只占第三位。对此,范建高在报告中强调,应重视对NAFLD代谢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防控。此外,研究表明,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对肝脏的治疗也有作用,因此,范建高教授指出,当NAFLD患者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临床医生可大胆使用。
刘玉兰教授
刘玉兰教授从肠-肝对话的角度为与会者分享了肠道菌群微生态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近几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也可以移位至肝脏定植,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刘玉兰教授强调,肠道菌群对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复杂,不仅局限于细菌或真菌自身作用,菌群的代谢产物也可能是致病因素,甚至有些功能菌和靶菌群可以和肠道其他菌群协同作用影响肝脏疾病进程。
洪海鸥教授
洪海鸥教授分享了体检人群脂肪肝早期筛查及干预策略,他指出如何对体检人群进行脂肪肝筛查并有效干预,做到“早查、早诊、早治、早康复”以及防治肝纤维化发生,是摆在广大医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本次会议还介绍了全国脂肪肝中心近两年来的发展以及各脂肪肝中心经验分享,并进行对第四批全国脂肪肝中心授牌。
《中国医学论坛报》 徐嘉惠 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