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AMA Surgery+Nature Communications丨系列研究探索微创胃癌导航示踪技术,为胃癌微创手术提供新的精准导航系统

2024-04-16作者:论坛报雨彤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系列研究探索微创胃癌导航示踪技术

发表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IF(2022):16.9];《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2022):16.6]

通讯作者:黄昌明

第一作者:陈起跃

主要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推荐理由


首次证实ICG示踪技术提高胃癌手术根治效果和患者生存率,为胃癌微创手术提供新的精准导航系统。成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同时纳入中国多个治疗指南,促进胃癌手术的标准化和精准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影响。


研究解读


ICG荧光成像引导的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已成为微创外科时代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新方向,长期肿瘤学疗效结果是判定该技术是否可以应用在临床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报告了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远期长期肿瘤学结果,即对于可切除的胃癌患者,ICG荧光成像引导的淋巴结清扫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腹腔镜胃癌D2根治性切除术中的总淋巴结清扫数8.5枚(ICG组的平均总淋巴结清扫数为50.5枚,显著多于非ICG组的42.0枚)。且与传统的胃癌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12.4%的3年总体生存率(ICG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86.0%,显著高于非ICG组的73.6%)。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13.1%的3年累积复发率(ICG组3年累积复发率为17.9%,显著低于非ICG组的31.0%)。


本研究首次证实了ICG示踪引导的淋巴结清扫可简单、安全有效地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的总体生存显著降低复发。基于此,建议临床上可常规开展ICG荧光成像引导的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术。


规范、彻底的胃周淋巴结清扫是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术中如何准确、彻底地清扫淋巴结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但是在没有视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找到胃系膜平面从而进行彻底的根治性手术是胃癌外科的难点。吲哚菁绿(ICG)示踪导航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研究首创吲哚菁绿(ICG)示踪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技术体系,实现ICG技术在胃癌应用从0到1的重要突破,将胃癌平均淋巴结清扫数增加到50枚以上,在一度被认为外科已经达到瓶颈的D2淋巴结清扫基础上,再度提高手术的根治度和患者远期生存,领跑胃癌精准手术。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ICG示踪导航技术在胃癌微创手术应用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综上,该研究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为胃癌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为胃癌患者的长期预后带来实质性的改善,为胃癌治疗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研究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结果分别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旗下的著名期刊《JAMA Surgery》和《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分别为16.9和16.6。《JAMA Surgery》是学术界著名四大期刊之一《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高质量子刊,重点关注外科学领域,其出版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而《Nature Communications》是学术期刊界的“豪门”Nature家族于2010年创办的子刊,JCR和中国科学院分区均为1区。高影响力期刊的发表标志着本研究在外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学术影响。该研究被评为 “2020年中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同时被写入我国CSCO胃癌诊疗指南中、英文版。成果亦被多个著名期刊如Nat Rev Mater,Nat Rev Bioeng,EbioMedicine等引用,为我国在国际胃癌微创外科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专家点评


胃癌D2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目前,依据胃癌的病因机制、病程演进和诊治转归,对于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数目已经达成初步的共识,但现阶段在胃癌淋巴结清扫中仍然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规范化的手术操作是降低淋巴结清扫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必要前提,围手术期合理治疗策略的实施则是进一步提高进展期患者淋巴结清扫后生存率的重要方式,增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和术中检测准确性则仍需要继续深入的研究。随着吲哚菁绿(ICG)示踪导航技术在胃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这一难题迎来了新的突破。


研究团队坚持“临床为本,科研为魂”的求知探索精神,发现ICG在手术中不仅可以实时、直观的显影淋巴结,而且对系膜内淋巴引流系统也具有良好的示踪作用,能够让胃癌外科医师更容易找到正确的手术层面,实现更优的手术根治效果;并且还可通过ICG显影来评估淋巴结清扫的完整性,避免术野中淋巴结的残留。这一技术的引入填补了传统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技术空白,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彻底性,为胃癌微创手术带来了重大的进展和革命性的意义。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前瞻性RCT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 Surger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影响力期刊上,国际外科学会主席Patti教授专门同期于JAMA Surg杂志上撰写社评文章,认为该研究极富价值,对于西方世界的外科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建议由于ICG的使用简单有效,应常规应用于胃癌患者的手术中,充分体现了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影响力。研究结果的发表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更为胃癌微创手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胃癌微创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未来的肿瘤微创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相信随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推广,ICG示踪导航技术将在胃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创新背后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原则依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淋巴结清扫是胃癌根治性手术中极其重要的操作步骤,也是临床富有争议的焦点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D2淋巴结清扫已成为东西方共识,但对于D2根治术清扫范围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各大胃癌诊治指南对此也并未达成一致。合理的淋巴结清扫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福建协和胃外科团队齐心协力,坚持生命至上,发扬精益求精白求恩精神,对胃癌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技术难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国际上率先开展 “吲哚菁绿(ICG)示踪导航在胃癌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ICG示踪技术能够更加系统、彻底地辅助外科医生完成胃癌根治手术,但并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胃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研究周期较长,开展难度较大。研究自启动至完成入组,再至完成3年随访,历经数年年时间,个中细节难以言表,唯有入组案例的数据印证着团队所有人呕心沥血的付出。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前瞻性研究,验证了ICG在胃癌手术中的显影效果。研究的过程离不开各个单位的医生和研究护士,整个研究质量颇高,患者随访数据完整,ICG研究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研究论文递交到外科领域排名第一的JAMA Surg杂志之后,鉴于该研究的重要价值,国际外科学会主席Patti教授专门同期于JAMA Surg杂志上撰写社评文章,认为该研究极富价值,对于西方世界的外科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建议由于ICG的使用简单有效,应常规应用于胃癌患者的手术中。实现了我国在国际胃癌微创外科技术领域再度“领跑”地位。该研究也被评为 “2020年中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同时被写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中、英文版。“ICG示踪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技术体系“为ICG技术在胃癌中的运用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代表中国胃癌学界在世界胃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黄昌明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主任,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外科学院院士(FACS)。任职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减重代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道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胃癌外科分会会长等。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Ann Surg Oncol》《World J Gastroenterology》《Chinese Med J》等十余家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在SCI源期刊、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主编Springer出版社英文专著2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著3部,获得专利2项。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紫金科技创新奖1次,现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


image.png
第一作者

陈起跃

男,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人才,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日本大分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协和医院第四层次引进人才。福建省海医会胃癌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胃癌外科分会理事、福建省海医会胃肠道间质瘤分会理事。主要从事胃肿瘤外科及肥胖症和代谢疾病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及科研工作。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Gastroenterology、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JAMA  Surgery、Annals of surgery、BMC medicine等TOP期刊发表论文45篇,中国科学院I区13篇,副主编中英文专著各一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各一项,主持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福建医科大学优秀青年基金培育计划项目、协和医院优青计划项目,目前在研经费700万。作为共同完成人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2项。获2020年中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2022年第十五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20年第十四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称号。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荣获多个省级奖项如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七届“创青春”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第六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





团队介绍




协和医院胃外科创建于2010年,前身是协和医院肿瘤外科,隶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现设有2个病区,总床位100张,年手术量超过1300台,是我国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胃癌外科诊疗中心之一。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拥有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0名。科室建立起胃癌现代外科治疗新理念,总结出一套合理高效的胃癌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率。在福建省内最早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机器人胃癌手术、微创减重代谢手术和微创胃食管反流手术等。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