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气道炎症是慢阻肺病生理特征之一,与慢阻肺发病机制和病程密切相关,但是抗炎治疗并非一线疗法。气道炎症不仅有多种表型性,还具有异质性。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欧洲呼吸杂志)》杂志上的“慢阻肺气道炎症的精准化治疗进展”一文阐述了生物标志物在评估慢阻肺炎症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慢阻肺诊疗前沿,我们特邀南京鼓楼医院的田觅教授、高玉娟教授、马苗教授、徐庆庆教授、童静植教授对此综述进行精彩点评。
文献解读:慢阻肺气道炎症的精准化治疗进展
多维慢阻肺表型在病理生理学中的分析 通过大气道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痰标本、肺功能检测、影像学、血标本等可进行慢阻肺气道炎症和损伤的表型分析。临床中慢阻肺常为嗜中性粒细胞表型,与炎症小体激活、T1和T17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少部分患者为嗜酸性粒细胞表型,主要与T2介导的免疫相关,而一些严重病例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表型也表现出特异的微生物生态,在嗜中性粒细胞表型中以γP:F(变形菌:厚壁菌门)表型突出。
慢阻肺气道炎症的精准治疗进展 慢阻肺有多种炎症表型,因此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目前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嗜酸性粒细胞慢阻肺-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对嗜酸性炎症疗效显著。第二,嗜酸性粒细胞性慢阻肺- T2靶向治疗,虽然靶向T2治疗慢阻肺的2期和3期临床试验结果不尽人意,但对于嗜酸性粒细胞表型的慢阻肺患者靶向T2治疗可能具有应用的潜力。第三,慢阻肺中特异性促炎和促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针对嗜中性粒细胞性炎症的研究至今没有太大的进展,慢阻肺中靶向中性粒细胞炎症、炎症小体、TNF和IL17的治疗疗效不明显,这表明,气道菌群定植和感染引发的继发性持续炎症比自身炎症发生过程中的内在激活途径更重要,因此病情稳定期靶向菌群失调和急速加重期靶向感染可能对气道炎症的改善更有效。
发展前景 慢阻肺需尽早诊断并通过生物标志物识别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干预,改变疾病的自然史。遗传风险评估以及小气道疾病变化的早期疾病生物标志物可以识别高风险人群。改进或开发新的简单、安全、准确,灵敏的生物标志物,可为患者提供可鉴别炎症表型和气道微环境的方法。呼吸组学可用于测量气道和全身炎症,并描述病原体和特异性炎症的微生物生态状况。此外,随着多种炎症介质家庭监测策略的发展,尿液中系统炎症的生物标记物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对风险分级进行预测。
田觅教授
田觅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鉴于已确诊慢阻肺患者的抗炎治疗对逆转肺功能下降无显著疗效,因此慢阻肺需尽早诊断并通过生物标志物识别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干预,改变疾病的自然史。遗传风险评估以及小气道疾病变化的早期疾病生物标志物,如振荡法和成像法,已在哮喘研究ATLANTIS中得到广泛验证,可以识别高风险人群。改进当前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开发新的简单、安全、准确,灵敏的生物标志物,为患者提供可鉴别炎症表型和气道微环境的方法。这些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既可为稳定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也可对病情的急性加重进行预测。呼吸组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用于测量气道和全身炎症,并描述病原体和特异性炎症的微生物生态状况。随着多种炎症介质家庭监测策略的发展,尿液中系统炎症的生物标记物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对风险分级进行预测,这将成为临床护理一部分。
高玉娟教授
高玉娟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气道炎症是慢阻肺病生理特征之一,与慢阻肺发病机制和病程密切相关,但是抗炎治疗并非一线疗法。气道炎症有多种表型性,且具有异质性。临床中慢阻肺常为嗜中性粒细胞表型,与炎症小体激活、T1和T17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少部分患者为嗜酸性粒细胞表型,主要与T2介导的免疫相关,而一些严重病例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生物标志物的使用可对不同表型炎症进行精准治疗,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在嗜酸性粒细胞表型患者中皮质类固醇最有效。IL-5单克隆抗体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表型的重度哮喘疗效显著,而对同表型的慢阻肺无明显改善。生物治疗除对T2介导的炎症以外,临床获益欠佳,且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这表明嗜中性粒细胞炎症和炎症小体激活可能是由菌群定植和微生态失调引起的。
马苗教授
马苗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气道炎症与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和进展有关,鉴于慢阻肺有多种炎症表型,因此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皮质类固醇对嗜酸性炎症疗效显著,而抗IL5单抗在慢阻肺中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然而,嗜酸性粒细胞表型慢阻肺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治疗产生应答和对抗IL5单抗治疗产生部分应答表明,对该表型的患者进行此类治疗是可行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和替代干预措施。靶向嗜中性粒细胞和炎症小体的治疗无效,且在某些情况下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表明该表型的炎症反应可能与细菌定植和失调有关。我们需要加强对菌群失调的关注,将其作为二次缓解气道炎症的靶点。因此,为了在慢阻肺中实现抗炎精准药物治疗,需要对疾病表型进行更精准的分类,更好地了解不同表型炎症反应的复杂机制。
徐庆庆教授
徐庆庆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慢阻肺气道炎症导致气道损伤、气道重塑、小气道闭塞和肺气肿。小气道闭塞和肺气肿的作用机制在抗炎治疗时很重要,这是因为慢阻肺患者气道和肺泡已经被破坏,只有炎症气道可以作为靶点进行治疗。虽然慢阻肺的主要炎症反应是由嗜中性粒细胞性引起的,但针对嗜中性粒细胞性炎症的研究至今没有太大的进展。慢阻肺中靶向中性粒细胞炎症,炎症小体、TNF和IL17的治疗疗效不明显,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增加感染风险。这表明,气道菌群定植和感染引发的继发性持续炎症比自身炎症发生过程中的内在激活途径更重要。然而,病情稳定期靶向菌群失调和急速加重期靶向感染可能对气道炎症的改善更有效。事实上,抗微生物药物(如阿奇霉素)对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对呼吸道菌群生态产生影响,而不是产生直接发挥抗炎作用。
童静植教授
童静植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
慢阻肺是一种复杂异质性疾病,是复杂宿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长期的多重环境暴露,宿主的潜在易感性以及宿主在蛋白质-细胞和组织-器官层面上的各种反应,导致临床表现症状和病情急速加重,不可逆转的病理损伤导致持续气流受限继而发展为慢阻肺。慢阻肺气道炎症中,皮质类固醇仅对嗜酸性粒细胞表型起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究炎症表现、炎症持续原因,从而探索新治疗方法。尽管气道炎症是驱动慢阻肺发展的关键因素已被认识,但一线疗法仍是对症治疗,通过支气管扩张剂改善支气管收缩,而非抗炎治疗。疾病病理学和炎症表型知识的增加将有助于我们对慢阻肺的理解,并使慢阻肺在一线支气管扩张治疗外,根据表型特异性进行精准的临床治疗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Brightling, C., & Greening, N. (2019). Airway inflammation in COPD: progress to precision medicine.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54(2), 1900651. https://doi.org/10.1183/13993003.00651-2019.
MCC号为:MCC号OTH20121516有效期2021-12-15,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