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关注微循环 高血压防治新靶点

2023-12-07作者:贺鹏资讯

在我国2.9亿心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数达2.45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我们国家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头号危险因素,可继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是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和消耗医疗财政的病种。

高血压的发病涉及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与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全球尚无有效的手段可以根治高血压,探索高血压发病机制和新靶点对有效防治高血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识微循环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从心脏射出的血液对主动脉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液承受的小动脉回缩时的压力。

影响血压的两大因素分别是容量和阻力,外周循环阻力增加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总外周阻力中约有70%是由小动脉提供的,即大动脉与静脉之间血压下降的大部分过程发生在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即微循环[1]

微循环是决定外周阻力的最关键部位,是直径在20~200微米的微血管网,占体内血管总数的 90%。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合理分配组织内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并可通过调节微血管而避免毛细血管静水压力波动过大,对确定总体外周血管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此外,微循环还参与机体器官之间的能量传递(如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和信息传递(如神经电信号、神经递质、激素等)。微循环障碍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既是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也是结果[1]


微循环已成为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

微循环障碍通常分为功能障碍和结构障碍两大类,其中功能障碍指微血管血流灌注减少或无血流灌注;结构障碍主要表现为个方面:

微循环障碍通常分为功能障碍和结构障碍两大类,其中功能障碍指微血管血流灌注减少或无血流灌注;结构障碍主要表现为个方面[2]

第一,微血管密度下降:微血管网状空间密度下降,单位面积微血管密度下降或单位长度微血管密度下降;

第二,微血管畸形:微血管扭曲变形,呈交叉状或麻花状;

第三,微血管管壁增厚:微血管管壁厚度增加并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血管收缩性反应增强或舒张性反应减弱);

第四,管腔狭窄:微血管内直径下降并导致血管壁/ 管腔比值升高,微血管中膜厚度与内腔比值 (M:L)升高。

微循环障碍与高血压常伴随发生,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微循环结构障碍、功能障碍与高血压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且具有相互作用,神经体液因素会反过来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反弹效应,而血流动力学改变会进一步影响微循环结构和功能,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高血压患者存在微循环稀疏

近年来,陶军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与治疗方面持续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微循环血管病变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并获得编辑的高度评价。该研究从临床出发,利用指襞显微镜检测指襞微血管密度和眼底 OCT检测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进一步证实了高血压患者存在微循环稀疏。

研究揭示了内皮祖细胞CXCR4/JAK2/SIRT5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介导的血管生成能力下降,从而导致高血压微循环稀疏,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高血压微循环稀疏的机制之一,为高血压发病机制做了重要补充,同时也为防治高血压微血管稀疏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对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高血压疾病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2]

养血清脑制剂提高降压药疗效

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晶岩教授于2019年10月在《生理学前沿》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高血压微循环研究成果,即“养血清脑丸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微血管渗出和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和机理”。研究围绕作用于动脉系统的降压药依那普利、硝苯地平以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头晕头痛的中成药养血清脑丸开展。

该研究证实了养血清脑丸可以抑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细静脉血浆白蛋白的渗出、伊文思蓝渗出、海马微血管周围水肿、脑水肿、微血管闭锁改善脑灌流量。依那普利及硝苯地平是扩张动脉的药物但是,不能解除细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渗出、微血管周围水肿和闭锁,养血清脑丸可以弥补依那普利及硝苯地平的不足。养血清脑丸与依那普利及硝苯地平联合使用,不仅没有影响两者的降压效果,在改善动脉系统的同时,又可减轻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的渗出[3]

高血压治疗需要多重干预、综合治疗。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兼顾,大血管和微循环兼顾。最后达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冬柏,刘晓宇,李娜等.微循环障碍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05):112-115+120.

[2]Yu BB, Zhi H, Zhang XY, et al.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mediated decline in angiogenic capacity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capillary rarefa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via downregulation of CXCR4/JAK2/SIRT5 signaling. EBioMedicine. 2019;42:64-75.

[3]Jiao YQ, Huang P, Yan L, et al. YangXue QingNao Wan, a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Attenuates Cerebro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 and Neuron Injury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Effect and Mechanism. Front Physiol. 2019;10:1246. Published 2019 Oct 1.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