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会主席专访】金震东教授:培养“研究型内镜医生”,推动中国消化内镜从“会做”到“会讲、会研”

2025-11-11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原创



ebec05069e38dd0cfa15eb4771d35aa3_2025092517423021410387695.jpg

2025年11月7—9日,中华医学会2025年消化内镜学年会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采访了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金教授围绕本届大会的亮点设置、分会未来战略规划、青年医师培养、医工结合创新5转化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展望。




video




“守正创新”理念下的四大创新性设计



金震东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的每一届年会都有鲜明特色,而本届年会在传承“守正创新”核心思路的基础上,确实有不少创新性的设计,这些亮点可以从会议选址、日程架构、内容组织和演示规范四个维度来介绍。


会议选址

我们特意将会议放在杭州G20会场举办。去年11月考察时就考虑到,本届年会预计有大量国际嘉宾参会,需要一个交通便捷且具有标志性的场地,G20会场恰好满足这一需求,也能更好地展现中国消化内镜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日程架构

在日程架构设计上,我们做了三个重要调整。第一是增设综合会场。消化内镜本就是“大消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综合会场的设立,正是为所有消化领域同仁搭建了一个跨亚专科的交流平台。第二是创新青年论坛形式。今年的青年论坛不再局限于“青年学组会”的传统定位,而是采用全英文交流模式,更贴合国际学术对话的需求。第三是优化会场功能定位。比如将原来的“大数据协作组”升级为“消化内镜医工转化协作组”,紧扣国家“医工结合”的发展导向;同时新增消化内镜质控论坛,强化行业规范引领。


内容组织

内容组织上的创新是本届年会的核心亮点,主要体现在讲者选拔和课题设计的“顶层设计”思路。对于重点专题讲座,我们为每个技术领域都设定了“现状与发展、培训体系、质量控制”三大核心课题,无论是ERCP、超声内镜,还是胶囊内镜、小肠镜等,都围绕这三个维度展开。讲者均由各学组组长担任,比如我是ERCP学组组长,我会查找ERCP领域的最新数据,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对于常规小讲课,我们通过团队筛选高分值SCI论文和中华系列杂志优秀成果,再结合各省主委推荐确定讲者;同时从优秀壁报作者中选拔人才,保证了内容的创新性和代表性。


手术演示

手术演示环节的规范化改革也值得关注。首先是分类演示,将消化道疾病和胆胰疾病的演示分开进行,让专注于EUS、ERCP等不同领域的医生能集中交流。其次是建立严格的演示规范:要求术者在限定时间内浓缩手术精华,全程无插播,确保观众能清晰掌握关键操作;同时明确演示定位:面向基层、全国青年医师,不追求疑难病例展示,重点突出规范操作和基础技能,让更多参会者能学以致用。此外,我们还要求演示者具备英文讲解能力,以满足50余位外国专家的交流需求。




创立“医工转化协作组”

助力专利落地“最后一公里”



金震东教授:“专利多、转化少”确实是我们消化内镜领域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我自己从年轻时到现在也持有不少专利,但遗憾的是,这些专利大多没有成功转化落地。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作为医生,将专利转化出去,是国家所鼓励的方向。

国家一直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里的“成果”不仅包括学术论文,更涵盖了专利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本质上是希望我们的科研创新能真正服务于国家需求、惠及老百姓。作为学会,我们可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来推动改变。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消化内镜医工转化协作组”,由学会副主任委员孙思予教授担任组长。孙教授本人就拥有众多专利,在这一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我们在协作组的构成上做了一项创新尝试:成员中既包括医学专家,也就是全国的委员和临床医生;也有高校的教授、讲师;还有来自国内各大企业的工程师。将医学、教学和科研三方面的人才汇聚在一起,通过三方对话找到专利转化的关键节点和可行方案。我们希望通过学术研讨的方式,推动医工结合与产品转化,为提升国家的医疗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贡献一份力量。




优化架构,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



金震东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于2025年8月23日完成改选,现有87位委员。本届委员会的组成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包括60名党员、13名军人,以及二十余位高校校长、医院院长,还有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这样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高层次的委员构成,为分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 

新委员会成立至今尚未满百日,在这短短两个多月里,我们重点推进了两项基础性工作:


优化组织架构

我们首先对学组和协作组进行了系统性调整。在原有中华医学会对学组成员的三项基本要求之外,我们进一步增设了附加条件。例如,针对青年学组,我们明确要求成员须具备流利的英文交流能力、在中文或英文期刊上发表过较高水平论文,并在省市一级进行过内镜操作演示。

这些附加条件的目的,是引导并塑造一支既懂临床、又善交流、更具备科研素养的复合型内镜人才队伍。中国消化内镜在手术量和技术普及上已有长足进步,文章总量也不少,但若以人均研究产出和创新能力衡量,我们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只有通过这样的“紧箍咒”,推动更多医生从“会做”向“会讲、会研究”转变,整个学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设立28个专项协作组

我们围绕国家消化内镜发展的现实需要,设立了28个专项协作组,力求精准解决临床痛点与发展短板。例如:针对我国早癌检测率低的现状,设立消化内镜科普协作组,加强公众教育;响应国家关于医疗质量控制的号召,设立消化内镜质控协作组;根据2024年“中国消化健康指数”显示,肝硬化是非肿瘤性消化病的主要死因,而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致死的主因之一。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肝病协作组与非静脉曲张出血内镜诊治协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通过这些结构性调整与针对性布局,我们希望不仅办好眼前的年会,更能为中国消化内镜事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发展方向。




培育“研究型内镜医生”,从“会做”到“会讲会研”



金震东教授:中国的年轻医生可以说是幸运与挑战并存。幸运的是,他们普遍接受了更系统的教育,英语流利,熟悉互联网,能够便捷地获取国际前沿信息。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手如云,标准也越来越高。

关于学会对青年医生的期望,我想强调一点:要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内镜医生”。这意味着既要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又要掌握精湛的内镜操作技术。只会写论文不够,只会做手术也不够,必须两者兼备。当青年医生具备了研究能力和操作技能这两大能力后,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向国际会议投稿,还是参与全国性学术交流,都可以积极尝试。内镜学分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我们也正在积极搭建更多渠道,帮助年轻医生展示才华、走向国际。目前,学会正重点推进相关工作,核心就是助力青年医生更好地迈向国际舞台、展现自身才能。我相信,到明年此时,一定能看到更多年轻医生在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学会正重点推进相关工作,核心就是助力青年医生更好地迈向国际舞台、展现自身才能。相信到明年这个时候,很多青年医生的努力都会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




专利源于临床需求,学会搭建桥梁是关键



金震东教授:将专利转化为产品是国家战略方向,我们消化内镜学分会、相关协会以及各个医院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现在很多医院都专门设立了专利转化办公室,就是为了打通从专利到产品的通道。

我始终觉得,专利的核心来源是临床实际需求。例如,在操作内镜时遇到钳子难以触及的部位,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可转向的钳子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有价值的专利。这和 “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是一个道理,不能停留在泛化的概念上,而是要踏踏实实解决临床中的具体问题。

如今国内有丰富的平台资源,也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愿意参与创新转化。我们学会的作用,就是利用自身与各类企业的紧密联系,为医生和企业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双方深度交流。通过这样的对接,让临床需求转化的专利真正落地为产品,再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完成审批,最终服务于临床、惠及患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佟艳华整理,感谢金震东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