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10月17-21日,2025 ESMO年会于德国柏林正式召开。在当地时间10月19日召开的“简短口头专场:血液恶性肿瘤”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的孙聪医生代表团队报告了“不同组织学分级滤泡性淋巴瘤的分子图谱: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的启示”研究的结果。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张会来教授对研究进行深入解读,访谈精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访谈精粹
这项研究通过整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系统描绘了不同组织学分级的滤泡性淋巴瘤的分子图谱。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不同分级的滤泡性淋巴瘤在分子层面展现出哪些最核心的差异?
非常荣幸,我们关于滤泡性淋巴瘤(FL)不同病理分级分子特征的研究成功入选2025年ESMO大会的口头报告。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FL的病理分级正逐渐从传统的形态学判断转向基于分子生物学信息的精准分型。然而,既往缺乏系统性地对不同病理分级FL进行深度分子遗传学分析的研究。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病理表现为不同分级的FL在分子遗传学层面是否具有同源性。
我们收集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至2020年间831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临床特征与生存分析;对149例FL及FL/DLBCL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分析了不同分级中的单核苷酸变异、突变谱和拷贝数变异,并将FL3B与162例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数据进行了突变频率比较。此外,还对63例肿瘤组织及9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以探索不同分级间肿瘤微环境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层面,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FL患者中高危临床因素(如POD24、脾脏和骨髓受累)更为常见。对一线接受R-CHOP治疗患者的长期随访显示,FL1-2与FL3A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近,且均显著优于FL3B和FL/DLBCL患者。突变分析表明,FL1-2与FL3A的突变谱高度相似,均表现出FL早期典型的遗传学改变(如CREBBP、KMT2D突变);而FL3B与FL/DLBCL的遗传特征相似,缺乏上述突变。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尚不支持FL不同病理分级源于共同起源的线性进化模型。此外,FL3B的侵袭性增强可能与1p36.32频繁缺失及3p21.1扩增有关。转录组分析显示,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免疫相关通路活性下降,而细胞周期和代谢通路活性上升,这可能与MYC、IRF4和BATF这些转录因子表达上调相关。
本研究提出,FL可分为两个独立的生物学实体:FL1-3A组,以及FL3B与FL/DLBCL组。其中,FL1-2与FL3A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肿瘤微环境层面,而非遗传学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从临床表现、基因组变异到微环境特征等多个维度,FL3B与FL/DLBCL均表现出高度同质性,据此推测FL/DLBCL中的弥漫成分可能源于突破滤泡网状结构的中心母细胞。
您的研究代表了从分子层面重新认识淋巴瘤本质的重要方向。在 ESMO 这个舞台上分享关于淋巴瘤分子分型的成果,您有何感受?您如何看待这种基于分子图谱的精细分型,未来在优化淋巴瘤整体诊疗路径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对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ESMO大会及全球研究者的关注和认可感到非常荣幸,这标志大家都在期待着淋巴瘤诊疗能够从传统的“形态学诊断”迈向“分子定义疾病”的新纪元。我们的研究证实,看似相似的淋巴瘤,在分子层面千差万别,这也是导致疗效迥异的核心。分子分型将是未来淋巴瘤诊疗路径中重要的一环。它将从三个方面优化临床实践:
1、精准预后:它能穿透形态学的“表象”,直接识别出隐匿的高危患者,实现更精准的风险分层。
2、指导治疗:它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蓝图。通过揭示肿瘤的分子弱点,我们能直接匹配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让治疗“有的放矢”,最大化疗效并减少无效治疗。
3、驱动研发:它为新药开发指明了方向,允许我们针对特定的分子亚群设计临床试验,加速高效疗法的问世。
总之,分子分型是实现淋巴瘤精准医疗的基石。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推动它从研究走向临床,成为每一个患者诊疗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247MO
Molecular Landscape of Distinct Follicular Lymphoma Histologic Grades: Insights from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
中文标题:组织学分级滤泡性淋巴瘤的分子图谱: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的启示
讲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孙聪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19日 09:24-09:29(CEST)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科主任、肿瘤学博士、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入选天津市第二批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津门医学英才)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担任《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 《白血病 · 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Blood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Cell Reports Medicine、Cancer Research、J Exp Med、JITC、Leukemia、CTM、AJH、Blood Adv、Int J Cancer 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九十余篇。荣获第四届 “国之名医 · 优秀风范”奖。
审阅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会来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