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撰写 / 游苏宁
● ● ●
6月22日,恰逢周末居家品茗读书之际,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丁士刚主任的电话,惊悉我国著名消化系病学专家林三仁教授因病羽化西去。尽管已知林教授罹患重疾一年有余,住院期间自己也曾多次前去探望,但对他辞世的事实依旧难以接受,悲痛不已。
作为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笔者与林教授携手走过40载的人生之旅,现将自己记忆中的雪泥鸿爪笔录于此,以寄托晚辈对林教授的无尽思念和深切缅怀。
01 钟情消化的一代天骄
林教授1941年生于北京,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北医三院消化内科工作,1993年被聘为博导,1989-2003年任北医三院消化科主任。期间分别赴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和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学交流学习。
图1 林三仁教授
林教授毕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尤其是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癌的关系,以及 H.pylori 对各种疾病的影响等。
1980年,他率先将日本胃肠双重对比造影技术引进国内,促进了我国X线胃肠道诊断水平的提高。他领衔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胃癌早期诊断新方法的研究”,研制出血清及胃癌自发荧光光谱诊断胃癌新技术。
1992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早期胃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1996年,在山东胃癌高发区率先开展了 H.pylori 与胃癌关系的大宗人群干预试验,通过长期随访获得了我国 H.pylori 与胃癌关系的宝贵资料,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并在2007年Gut发表的欧洲H.pylori 处理的共识报告中作为A级证据。
林教授尤为重视消化疾病诊治中共识意见的制定,2000年牵头在江西井冈山制定了我国慢性胃炎临床诊断共识意见。
2006年,在海南三亚牵头制定出我国第一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共识意见。
林教授长期致力于多种新药的临床方案设计创新,领衔进行了国产一类新药艾普拉唑的Ⅱ、Ⅲ期临床试验,对该药在国内的成功上市厥功至伟。
他大力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2004年,作为学术委员会主席筹办了亚太消化疾病周,与会的消化及内镜专家逾2500人。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召开世界性学术会议的条件和经验。
图2 左起依次为赵玉沛、林三仁、游苏宁、王辰
他与中华医学会合办的“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至今已11届。他热心学会工作,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专科医师分会会长等。
1991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光华基金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02 人才辈出的精英团队
回眸史册,北医三院消化科不仅是中国消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镇,会聚了中国消化病学研究的历代先贤,而且是一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精英团队,消化科的历届主任都在不同的学会有重要任职。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郑芝田,第一届副主委、第二届主委、第三届名誉主委;
李益农,第五届副主委;
林三仁,第六届副主委、第七届主委、第八届名誉主委;
周丽雅,第十、十一、十二届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丁士刚,第八、九届副主委。
在这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团队中,培养出的跨学科人才不计其数,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医三院大内科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段丽萍;北医三院消化科副主任、北方院区执行院长黄永辉。
图3 笔者与于中麟、林三仁教授合影
林教授深知,只有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地奖掖后学,才能成就勇立潮头的队伍。他倾心投身高等教育,精心培养接班人,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已培养硕士生9名,博士生18名,博士后4名。
现任科主任丁士刚就是林教授博士中的优秀代表。为了消化科的基业长青,在自己培养的同时,林教授也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广纳天下英才,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黄永辉。黄永辉属于出道很早的年轻人,1998-2005年担任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二、三届主委,同期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三、四届全国委员。在北医三院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后,经过林教授的力荐,以“人才引进”方式调入北医三院,使得该院的内镜诊疗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北京朝阳医院消化科郝建宇主任曾言:林教授对年轻人的培养绝非限于本院,我在北京分会给林教授当秘书的多年中就获益良多。
03 挚爱出版的学术大家
作为毕生服务于专家的办刊人,笔者与林教授的忘年之交持续了近40年。身为挚爱出版的学术大家,林教授高度重视学术出版,多年来不仅为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而且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为多种期刊审稿,并在多种期刊担任要职。
图4 艾普拉唑Ⅲ期临床总结会
他为《中华内科杂志》服务的时间逾30载,生命不息,审稿不止,直到驾鹤西去的最后时光。期间历任《中华内科杂志》第七届编委会编委,第八、九、十届编委会副总编,第十一届编委会顾问。为《中华消化杂志》服务超过10年,历任第五、六届编委会副总编,第七届编委会顾问。
2002-2011年期间,还担任《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主编。林教授科研专著成果丰硕,发表研究论文逾百篇。出版著作包括:主编《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等;主译《胃双重对比造影法》《现代胃肠病学的诊断与治疗》《胃肠道感染》《临床胃肠内镜学》等专著。其中2004年主编的《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荣获中国图书奖。
林教授重视对中青年医师和基层医师的培养,主编了《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本书共再版2次,受到专业人士的广泛欢迎。2014年9月,还出版该指导用书的续篇《消化内科学习题集》。
04 拥抱生活的人中骐骥
在长期的接触中,笔者认为林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是一位平易近人、睿智幽默的长者,更是一位热爱生活、具有极高生活品位的智者。作为一位兴趣极为广泛的学者,他不仅长期坚持游泳以锻炼身体,而且作为北京医科大学合唱队的领唱,也时常在学术会议之余引吭高歌,让我们有机会欣赏他那音质浑厚的男高音。
图5 晚辈探望林三仁教授(左起李景南、王化虹、林三仁、姜泊、李鹏)
林教授常常教导我们:人生在世,知道与不知道隔着一条黄河,知道与做到隔着一条银河,知道与悟道隔着一个宇宙。尽管他不胜酒力,但在餐桌上时常随身带着一小瓶“二锅头”,鼓励年轻人在欢乐的气氛中,满怀豪情、奋不顾身地将酒精等一类致癌物质倒入自己的胃中。
他酷爱美食,尤其对日餐情有独钟,他曾提醒晚辈:在吃饭的过程中,只要你吃得特别香、吃得津津有味的东西,都是不健康和对人体有害的。尽管他早就知道其害处,但每次在丰硕的美食前依旧不能自已地大快朵颐。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林教授也经常独辟蹊径地给出自己的洞见。他曾告诉我,女士们为了美丽动人,将各种化妆品抹在脸上,其实收效甚微。因为医学的常识表明,化妆品很难透过皮肤。
图6 晚辈探望林三仁教授(左起丁士刚、林三仁、游苏宁、张莉)
抚今追昔,回首林教授的耄耋人生,不仅是奖掖后学、承前启后的一生,更是献身医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消化系病事业,其精湛的医术和德艺双馨的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林三仁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文原发于中华消化杂志2025年7月第45卷第7期)
— END —
游苏宁
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
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
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
来源:老游评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