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副肿瘤性抗Contactin-1自身免疫性结病

2025-04-16作者:壹生君资讯
非原创

自身免疫性结病/旁结区病是一类免疫介导性感觉运动神经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患者中,应重点考虑此类疾病的诊断与评估。在罕见情况下,自身免疫性结病/旁结区病可能由副肿瘤性病变引发。近期《Muscle & Nerve》报道了一例罕见病例,患者合并小B细胞淋巴瘤及抗Contactin-1抗体阳性相关的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结病。该病例的临床表现类似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

患者为68岁男性,6个月前确诊为无症状小B细胞淋巴瘤,并未接受治疗。后续出现持续5天的双腿逐渐无力和麻木症状,3周后病情稳定,但随后双腿麻木进一步加重,并伴双手震颤。患者无肠道、膀胱或全身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针刺觉减退至髋部,振动觉减弱至膝部,双腿近端中度无力,腱反射消失;双上肢出现动作性和姿势性震颤。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液白细胞轻度增多,并伴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存在IgM-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6个月内其单克隆蛋白峰值逐渐升高(1670 vs. 1390 mg/dL)。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正常。脑脊液(CSF)检查显示蛋白明显升高(219.7 mg/dL),但其余检测均未见异常(包括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学检查)。神经传导研究显示获得性感觉和运动神经脱髓鞘证据,而上肢和下肢的针极肌电图均无异常

患者接受了首轮IVIg治疗(2 g/kg,5天),症状快速缓解,肢体力量完全恢复,仅残留轻微感觉症状。10天后,患者反馈麻木加重,同时出现震颤、肌束颤动及味觉障碍。此外,他描述排尿和排便有不畅,走路需要借助助行器。血常规提示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再次轻度升高(出院前已恢复正常)。患者接受了第二次IVIg治疗(1 g/kg),症状有部分缓解。然而,5天后症状再次恶化,再行第三次IVIg治疗(1 g/kg)则无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胸腰椎神经根弥漫性线状强化,伴胸椎下段至圆锥区域内脊髓中央T2轻度高信号。

进一步的血清检测证实了抗Contactin-1抗体阳性,PET-CT显示骨髓弥漫性低度FDG摄取(SUVmax 5.3),但未发现脾脏或淋巴结受累。据此患者被诊断为小B细胞淋巴瘤相关的副肿瘤性抗Contactin-1自身免疫性结点病。

患者随后接受了4个周期的贝达莫司汀与利妥昔单抗治疗,随后检测IgM水平恢复正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转阴。一年后,抗Contactin-1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神经系统症状显著改善,所有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并能够恢复独立行走。

抗Contactin-1结病作为副肿瘤综合征出现极为罕见,文献显示目前仅有四例与肿瘤或副蛋白血症相关的病例报道,其相关肿瘤包括浆细胞瘤、系统性Rosai-Dorfman病、乳腺癌及胸腺瘤。抗Contactin-1结病患者通常表现为严重的感觉性共济失调,部分患者还伴震颤或肾病综合征。电生理学检查可能提示获得性脱髓鞘或慢性免疫性感觉神经根病(CISP),而感觉传导检测相对较为正常。CSF蛋白水平在自身免疫性结病患者中显著高于CIDP患者。

Contactin-1抗体主要靶向感觉神经传入大纤维的后根神经节及郎飞结区域,导致严重的感觉性共济失调。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抗Contactin-1结病表现为髓鞘环的结点分离及郎飞结结点的扩展。Contactin-1抗体通过阻止Contactin-1蛋白及其他细胞粘附分子在郎飞结区域的聚集,破坏结区复合体结构,导致其功能紊乱。这些微观结构改变在电生理研究中主要表现为传导速度异常(传导减速不均)及获得性脱髓鞘。

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结病类似,抗Contactin-1结病通常与IgG4致病性抗体相关,而这类抗体对IVIg治疗常无反应。本例患者对IVIg治疗的短暂有效性,可能与抗Contactin-1抗体从IgG1/IgG3亚型逐步转变为IgG4亚型有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利妥昔单抗对于IgG4介导的疾病具有显著疗效,抗Contactin-1结病患者的治疗响应率超过90%在副肿瘤性病例中,将利妥昔单抗纳入化疗方案既可治疗原发肿瘤,又能改善相关自免疾病的症状。治疗效果与抗体滴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例患者通过基于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获得显著而持久的治疗效果;在停用免疫治疗后,患者抗体完全清除且神经功能恢复。

本文病例强调了对于IVIg治疗效果不佳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积极排除自身免疫性结病的可能,还需重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筛查的重要性。此外,基于利妥昔单抗的化疗在副肿瘤性Contactin-1结病中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治疗模式可有效控制肿瘤及其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机制,为该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END




来源:神经科的那些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