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任跃忠教授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毛玉山教授,分享糖尿病初诊及复诊人群管理经验,介绍我国糖尿病管理现状与未来。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任跃忠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
浙江省内分泌学会常委
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
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会副主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第六届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毛玉山 教授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二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
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宁波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宁波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个体化制定血糖控制目标,
合理选择降糖药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对于新诊断、年轻、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T2DM患者,建议及早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您对此如何解读?临床对于此类患者,您通常建议患者将目标血糖控制在何范围?
任跃忠教授:对于较为年轻的初诊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其他合并症,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6.5%以下。
毛玉山教授:血糖的控制目标要因人而异,年轻及新发患者血糖达标应达到正常人水平。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存在各种并发症,且低血糖的风险较高,血糖的控制应根据不同的患者特征来进行个体化目标管理。达到理想的血糖目标并长期维持,是需要临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要短时间达到平稳降糖,需选择降糖力度较大的两类药物,一是胰岛素,二是磺脲类药物,但在治疗中应把握好降糖与低血糖风险的平衡点。
若患者 HbA1c距离目标值较大,您是否考虑选择降糖作用较强的药物呢?您觉得哪类药物降糖力度比较大,您会优先考虑?
任跃忠教授:不同指南对于更换治疗方案的标准有所不同,多数指南强调HbA1c超过7.5%,应该考虑使用较强降糖药或联合治疗,而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则认为HbA1c超过9%才需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具体使用药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双胍类、磺脲类、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是降糖效果较为突出的药物。
毛玉山教授:当初始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血糖较高时,可以考虑二联治疗方案进行起始联合用药降糖。对于单一口服降糖药无法达标的患者,并且拒绝使用胰岛素降糖,必须使用联合用药从而能够令血糖达到目标范围。
每一类降糖药物都有其自身特点,您认为磺脲类药物能延续至今,在各类指南、共识里仍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优势、价值在哪?
任跃忠教授:虽然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强化降糖到后来的安全达标,再到后来的综合管理,但降糖仍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基石。磺脲类药物自1956年上市,积累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在糖尿病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磺脲类药物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格列齐特等新型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突出,且低血糖风险及增加体重的风险也明显减少,并且价格便宜、服用方便,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好。
毛玉山教授:磺脲类药物作为胰岛素促泌剂,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是目前降糖作用非常强的口服降糖药,具有稳固的临床应用地位。
您在选择具体磺脲类药物时,会根据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任跃忠教授:在选择磺脲类药物时,首要因素是疗效,同时也需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如低血糖风险等。此外也需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考虑服药的频率和价格。对于存在并发症的患者,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相关症状的控制效果,对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如轻度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格列齐特优势更明显。
毛玉山教授:磺脲类降糖药的降糖效果大体相当,临床上重点选择服药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的剂型,如格列齐特缓释片一天服用一次即可,无需每餐服用。对于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应选择药代动力学平稳的剂型,从而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还应考虑药物副作用。
您能谈谈使用格列齐特缓释片的具体临床情况吗?
任跃忠教授:格列奇特缓释片是磺脲类降糖药,因为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小且价格低等优点,临床上被广泛推荐,它一般作为强效降糖方案或联合用药使用。但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求患者的胰岛β细胞仍保留一定的功能。
毛玉山教授:格列奇特缓释片较普通剂型相比,在没有损失降糖疗效的情况下,低血糖风险明显降低,因而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此外格列齐特不易造成体重变化,对于体重偏瘦的患者是很好的治疗选择。
在《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的引领下,我国仿制药物的研究发展在不断进步,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对此您有何临床体会?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在个体化治疗方案下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任跃忠教授:符合国家政策的仿制药是值得推荐的,因为仿制药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药品价格能够降到更加合理的区间,从而惠及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原研药在品质方面可能较仿制药会更具优势,如何选择应根据患者治疗需求确定。原研药更适合追求药物品质的患者及经济条件好的患者使用。对于已在用药且血糖控制非常好的情况下,不建议更换药品。
毛玉山教授:仿制药的应用既可以减少政府卫生财政支出,也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在生物等效性与原研药一致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患者都能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平稳控制血糖达标,
提升患者依从性
复诊的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的情况如何,血糖控制达标率有多少?
任跃忠教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确保每一个患者血糖都达标是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在我接诊的复诊糖尿病患者中,80%以上患者都基本达标,对于门诊随访未达标的患者,应考虑收住入院治疗,从而令其血糖控制到目标范围。
毛玉山教授:从中国糖尿病诊疗整体来看,目前复诊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并不理想,据临床观察,血糖达标率约为50%。
患者是否会按时复诊,其用药依从性情况。
任跃忠教授:如果患者能按时复诊,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且治疗的依从性较好,血糖基本都能达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生活不规律,不遵循医嘱服药,作为医生只能反复教育、劝导,使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毛玉山教授:患者是否会复诊,主要取决于患者对医生的认可程度,患者在认可医生的情况下,多愿意按时复诊,而在对医生的治疗水平存在疑虑时,则会考虑寻求其他医生的帮助。另外,患者对自身病情的重视程度及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复诊频率。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指出,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故临床应加强关于患者血糖波动情况的重视。血糖波动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临床中应如何重视及应对血糖波动?
任跃忠教授:血糖波动大会增加糖尿病厇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从而提高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临床应对血糖波动,可以观察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毛玉山教授:血糖波动易对患者的心脑血管造成损害。临床上既要避免高血糖导致的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也要避免血糖过低,应将血糖平稳地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教育是减少血糖波动的关键因素,帮助患者调整日常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并规范应用胰岛素进行血糖管理。
哪类人群容易出现血糖波动的情况?
任跃忠教授:饮食不规律、不遵医嘱用药及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易产生血糖波动。基础胰岛素水平较差的患者,血糖波动也会较大。此外,医生选择药物或治疗策略不合适也可能造成血糖波动。
毛玉山教授:胰岛β细胞功能差是造成血糖波动的根本原因,因此胰岛β细胞功能缺失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晚期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丧失,容易造成血糖波动。此外,患者在生活饮食不规律,或治疗药物选择不合适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引发血糖波动。
针对这些人群,制定治疗方案时考虑哪些方面?临床倾向于选择哪类药物?
任跃忠教授:对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首先教育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规律服药,在治疗方面,优选低血糖风险较少且降糖相对平稳的药物,如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及磺脲类药物。
毛玉山教授:制定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于年龄较小的新发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显著,可以快速调节血糖水平。但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避免降糖作用过强的药物,或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而对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建议使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
目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SGLT2i、GLP‐1RA热度很高,这类药物在个体化治疗方案中更适合哪类患者?
任跃忠教授: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新型降糖药在指南上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推荐。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用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病患者的一线治疗,对于二甲双胍治疗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应用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与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还可以作为胰岛素治疗的前期用药和基础胰岛素血糖控不佳时的联合用药。
毛玉山教授:新型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和DPP-4抑制剂,临床用药安全性较好,单用基本不会导致低血糖发生,因此适合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此外,SGLT2抑制剂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十分突出,适合有心血管合并症的患者。但此类药物的降糖疗效较传统口服降糖药还存在一定差距。
多方共同合作,
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对此,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任跃忠教授:糖尿病等慢病的有效控制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加强国民健康教育,普及慢病知识,做到早期筛查、及时治疗。第二,强化临床医生诊疗水平,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开展规范化培训,确保慢病患者得到同质化治疗、同质化管理。第三,强调政府行政部门的资源支持,有效推进基层慢病融合。
毛玉山教授: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是一个便民的好政策,要使更多的慢病患者能够在基层解决常见问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技能的提高是关键。临床医生不仅要会看病开处方,更要透彻理解每个药物的药理机制,才能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特征,选择更合适的治疗药物方案。除此以外,完善的转诊制度也是有效推进基层慢病管理的重要因素,一旦在基层难以控制病情,需要医生尽快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单位,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糖尿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物层出不穷,对于其背后机制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未来糖尿病的诊治,您有何展望?
任跃忠教授:未来糖尿病的诊治,首先应加强国民教育,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重视,对于高风险人群要定期进行血糖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在治疗方面,希望未来不断推出更多降糖效果好、用药风险低的药物,帮助糖尿病患者安全降糖。期待未来能够实现智能化降糖,例如可以根据体内胰岛素水平按需释放的胰岛素药物。此外,期待未来有更长效的降糖药物,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我国糖尿病的诊疗现状还不太理想,虽然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已经明显增高,但达标仍未超过50%,因此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是我们医生努力的方向。相信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患者都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毛玉山教授:2型糖尿病迄今尚无法根治,人类对该病的认识仍处于肤浅阶段,对其诊疗主要围绕胰岛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这两大最基本的病理生理而展开,尽管不断有新治疗靶点发现并开发出相应的新降糖药物,但均未能彻底治愈2型糖尿病。糖尿病诸多病理生理机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关键点依然没有找到,故对糖尿病诊疗的探索任重道远。
审批编号:DMMKT20220720006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