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不用手术,器官保留!为这类结直肠癌治疗带来新希望丨肿瘤研究展播

2025-03-21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Neoadjuvant 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for locally advance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or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colorectal cancer (NEOCAP): a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2 study(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局部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型结直肠癌(NEOCAP):一项单臂、开放标签Ⅱ期研究)

发表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IF(2024):41.6]

通讯作者:丁培荣 潘志忠 张晓实 唐京华

第一作者:余杰海 肖斌毅 姜武 李丹丹

主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推荐理由


2024年6月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潘志忠、张晓实、唐京华团队牵头开展的Ⅱ期NEOCAP研究的结果在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免疫治疗后的器官保全疗法,为dMMR/MSI-H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器官保全治疗新策略提供了重要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简介


近年来,PD-1抗体已在dMMR/MSI-H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病理完全缓解率可达60%~65%。本中心既往研究显示,dMMR/MSI-H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者观察等待疗法能使患者避免放化疗及手术,长期肿瘤学结果理想。然而,对于人群更大的dMMR/MSI-H结肠癌,器官功能保全是否可行暂无研究证据。实际上,这部分患者年轻者、多原发肿瘤比例高,对保全器官功能、减少手术创伤以及提高生存率同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非常需要探索新治疗模式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前期研究显示,抗血管生成小分子药物能调节肿瘤局部微环境,改善PD-1抗体疗效,但尚未在前瞻性研究中得到验证。


基于上述背景,丁培荣、潘志忠、张晓实、唐京华团队牵头开展了一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用于dMMR/MSI-H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开放性、单臂、II期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在该人群中器官保全的可行性。


在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该研究共纳入了53例患者,其中52例患者纳入最终的疗效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完全缓解率(病理完全缓解率+临床完全缓解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3年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安全性等。


研究流程图


研究结果显示,该队列完全缓解率为73%,其中有28例患者(54%)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有24例患者采取了观察等待的器官保全策略。这部分患者经过中位时间为11.2个月的随访后均未出现肿瘤再生长。在安全性方面,该研究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1例患者因免疫相关性肝炎死亡。该研究结果表明,抗PD-1联合抗血管生成新辅助疗法在dMMR/MSI-H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中具有优异的疗效。更重要的是,除了直肠癌外,dMMR/MSI-H结肠癌患者在新辅助免疫治疗达临床完全缓解后器官保全安全可行。


影像学肿瘤退缩比例瀑布图


该研究是全球首个报道的dMMR/MSI-H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观察等待器官保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该研究为dMMR/MSI-H结肠癌患者的器官功能保全提供了重要循证医学证据,有望改变这类肿瘤的治疗格局,彰显了中肿结直肠癌研究团队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的引领地位。


作者简介


丁培荣
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科学家、美国外科学院Fellow(FACS)、美国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大学5010项目等多项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遗传性结直肠癌分子筛查及其免疫异质性,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敏感性预测及策略优化。以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Lancet Oncol、Cell Res、Nat Commun、J Natl Cancer I、Ann Surg、EBioMedicine、J Natl Compr Canc Ne、J Immunother Cancer、Int J Cancer、Eur J Canc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学术兼职包括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专家共识、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操作共识专家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遗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潘志忠
共同通讯作者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导师,结直肠癌外科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肿瘤综合诊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外科医师学会会员(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FACS),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主席。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发表专业论著200多篇。曾作为主要参与人分别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张晓实
共同通讯作者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黑色素瘤单病种首席专家。任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以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包括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Eur J Cancer、Front Immunol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编出版《肿瘤生物治疗学》、《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和《黑色素瘤》等专著。


唐京华
共同通讯作者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遗传性肠癌工作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青委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及相关研究,研究兴趣为结直肠癌手术、个体化保肛、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及免疫治疗,主持相关国自然、省自然青年项目并发表相关SCI论文多篇。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