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秋凉十月,雨笼京郊。2025年10月18日—19日,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主办的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京津冀神经病学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及云端平台同步举行。本届论坛既延续前辈学者的深厚积淀,亦彰显青年才俊的创新活力。作为学术薪火接续传递的重要平台,论坛内容覆盖脑血管病、认知障碍、神经康复、癫痫、影像及中西医结合等多个领域,汇聚大批专家学者,采用线上、线下及二者融合的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助力神经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神经有幸采访到了此次大会主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于逢春教授。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成立于2016年,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一级学术团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成立以来,学会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学会已设立23个专业委员会,涵盖了神经内科的多个亚专业领域,包括脑血管病、脑小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认知障碍、神经康复、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神经重症和睡眠障碍等;此外,还设有青年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以及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基本实现对神经病学相关领域的全面覆盖。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的专家团队以北京地区为核心,向津冀区域辐射,并吸纳了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目前已扩展至多个省市。近年来,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今年顺利通过北京市社会团体等级评审工作,并荣获4A级社会组织认证。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学会在内部治理、学术管理及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也代表了业界对学会工作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第二,学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医师的培养。自成立以来,学会一直致力于为青年医师搭建发展平台,助力他们在学术领域中充分施展才华。同时,学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在每年的世界睡眠日,学会组织专家开展线上及线下的科普宣传与义诊咨询活动,不仅在北京地区开展活动,还深入偏远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指导,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第三,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积极致力于提升学术交流水平,组织专家团队撰写并发布相关疾病的指南与专家共识,并推动多中心学术研究的开展。近年来,学会已成功立项多个研究项目,且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综上所述,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在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丰富的专家资源。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信学会的未来将更加辉煌,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年会已成功举办八届,本届年会在组织形式上与往届基本保持一致,设有1个主会场及23个分论坛,各分论坛分别对应学会下属的专业分会领域。
主会场涵盖的学术内容广泛,包括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睡眠障碍、神经变性病等多个专业方向,同时也涉及人工智能在神经科领域的应用介绍,以及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等当前热点议题。23个分会场则围绕神经科相关的各亚专业及其对应疾病,展开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每个论坛均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与学术价值。相信通过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与学习,与会专家必将收获丰富。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青年医生的积极参与与贡献,他们不仅是医疗事业的未来,更是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充满活力,同时也需要更多平台以实现自我成长。
其一,自成立以来,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医生的培养与发展,积极为他们提供成长机会与展示平台。在第三届委员会成立时,学会吸纳了大量中青年专家担任理事。这些中青年专家虽然普遍较为年轻,但学会更注重他们的个人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担任相关职务,青年医生得以获得更多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
其二,学会拥有丰富的资深专家资源,他们对青年医生给予高度关注与肯定。在各类学术会议中,专家们与青年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在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指南与共识的过程中,学会也积极邀请青年医生参与其中。通过充分信任并提供平台支持,学会助力青年医生施展才华,加速其职业成长。
其三,学会持续开展职称晋升前的培训课程,帮助青年医生更充分地准备答辩环节,从而提升晋升成功率。此外,学会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统化教育项目。例如,在学习网站上组织的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内容涵盖神经内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共设置了40场讲座,使广大医生能够灵活参与学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青年医生的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交流平台,推动他们尽快成长为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专家简介
于逢春教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会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医师。
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主要学术任职: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睡眠分会常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睡眠技师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副主任等。
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参加国际及国内研究30余项,主持课题5项;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加编译书籍10部,主编书籍3部,参编指南及共识10余部。
执笔及通讯作者:《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及2023版,《颈动脉及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专家共识》等。
感谢于逢春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