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王集锷 教授
王集锷,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主任。196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97年3月从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时任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调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外科,任大外科主任兼骨科主任,1999-2007年担任骨科主任。曾担任山东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老年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本文作者冯美玲曾是王集锷教授所在科室的秘书。作为年轻人的她曾多次受到王教授的照顾和关爱,并从王教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本文是冯美玲以第一人称视角回忆的这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
和蔼可亲,温暖科室大家庭
2014年5月,我有幸成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山大二院”)的一名职工。
报到第一天,我走过长长的走廊,见到创伤骨科病房的模样,穿过忙碌的护士站,轻轻叩开主任办公室的门,见到了彬彬有礼的山大二院创伤骨科宫明智主任,他勉励我好好工作。
说话间,进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面色红润、头发花白的老人,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简洁的框架眼镜,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但是眉眼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通过医护墙的照片,我知道他就是王集锷教授——山东省内著名的骨科专家、山大二院骨科的开创者,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向老主任打招呼,他和蔼地笑笑,向我点头。没有一点架子,他轻拍着我的肩膀,声音洪亮地说:“以后就是骨科的人了。”
就这样我加入到了创伤骨科的大家庭中。
耐心叮嘱,医者责任记在心间
刚开始工作时的我,缺乏科室辅助工作的管理经验,有的更多的是茫然和无所适从,常常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看着身边每一位身穿白色隔离衣或绿色手术衣的同事,每天忙碌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我就更加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在患者殷切的目光中,我能体会到他们身上的使命感,患者经历病痛由他们保驾护航,转过头再想想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想到这里,我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王教授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知晓我的窘境和无助,他告诉我:“骨科这些男人都是大老粗,手术比较多,临床工作比较重,但是后勤工作和相关辅助工作也得做好,以后你来了,就要把这个家管起来了。大家做好协助,才能共同进步。
这些花、这些鱼以后都是你管辖的东西。还有那些剩下的牛奶、豆浆,你都要留起来,拿给我,我来浇花。”
随着渐渐对工作内容和流程的熟悉,我对这位老人家的敬佩也越来越深。王教授门诊量大,当时还是实习研究生的郑家春(后成为科室医生)作为助手。虽然王教授不操作电脑,但他知道每一步应该怎么操作,然后会看着郑医生开检查单、处方单。他时常叮嘱,护理讲究“三查九对”,医生开这些检查也要仔细核对,核对检查部位和病历是否一致,病灶方位、处方的用法用量是否正确。他还会监督科室医生及时完善门诊病例,切莫忘记医师签名。“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是他的口头禅。
七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些声音还是那么清晰。如今,郑家春已经成为高年资医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他还是谨记着王教授的谆谆教诲。
与德高望重的师者同行,能得到心灵的启迪;与慷慨无私的友人同行,能收获到从未有过的感动。教科书中曾说“见贤思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教授的一生就是这最好的诠释。
育心树德,以赤子之心笑对生活
2014年6月,因需要负责安排行程,我有幸参加了王教授的1959级同学聚会,见到了他的二十几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爷爷是由厦门飞来济南。
那天我听到了不少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毕业55年,他们更加从容地谈笑风生,讲述着那个年代发生过的事情,仿佛他们还是20岁出头的少年。
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
虽然当时的王教授已经77岁高龄,可是他还是觉得自己很年轻。他走路很快,常年与时间赛跑、抢夺生命,坚信早一秒到达患者身边,就能早一点帮他们解除病痛。因此,我经常一路小跑跟着他。进入电梯的时候,王教授总是站在电梯按钮的地方,看到拎着大包小包双手不便的人,他就主动按下楼层、开电梯、关电梯,以一己之力及人所需,在无形中育心树德。
我就这样和王教授共事了一年多的时间。
精神永存,共产党员的好榜样
2015年9月13日18时,在科室微信群收到了宫明智主任发出的消息——王教授与世长辞了。看到消息的瞬间,我泪如泉涌,不敢相信明明几天前还好好的,还给了我14块钱买了一张去平原的火车票,周六早晨还去帮扶平原县医院的人,就这样说走就走了?我真的不敢相信。
宫明智主任曾用简短有力的文字总结王集锷教授的一生:“和为贵,善为本,严为先,爱为恒,勤为乐,俭为荣。”同时,他还解释道,王教授对同事、兄弟科室、兄弟医院同行是和;对患者和普通人是善;对自己和下级医师是严;对前辈和出差错的医生是爱;对工作是勤;且始终节俭。
王集锷教授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头七”的日子,家属代交了一笔特殊党费,也是他最后一笔党费。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始终不忘初心,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讲道德,有品行。对共产党员来讲,道德是党性的基础、力量的源泉,是纯洁的保证、抗腐的良方。讲道德有品行,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严守”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自觉,离不开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的风范,离不开良好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离不开面对小节小事慎独慎微须臾不弃的操守。唯其如此,才能担起共产党人示范道德、引领风尚、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实现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升华。
王教授把一生奉献给了骨科和患者,时时不忘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他率先垂范践行使命担当,汶川地震灾区病房有他身为医者忙碌不知疲倦的身影。身为师者,他桃李满天下,将所有技术倾囊相授,也很高兴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集锷教授离世已过6周年,如今回想起来,我依然双眼泪目,感慨万千。有幸在刚开始的工作的时候,就能碰到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榜样,更有幸能进入创伤骨科这样一个时时不忘初心,传承着王教授精神的科室,不惧艰难,永攀一个个高峰。多年如一日,王教授的音容笑貌犹在耳畔,他的精神依然流淌在我的心间。
通讯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冯美玲 刘义 宫明智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