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内瘘物理检查,如何量化触诊评估方法?

2023-12-11作者:壹声资讯
非原创

在内瘘物理检查中,触诊的操作,也是简单易行,对于患者自我管理内瘘是非常实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为什么建议患者尽量固定人员进行或帮助自己检查内瘘?

触诊也好,听诊也罢,其获得结果会有不同,且主观性更强,如果未形成前后震颤趋势的对比,震颤强弱的变化并不能及时获取,滞后及时干预,最后影响内瘘使用,影响透析效果。



常规触诊内容



触诊的方法是用手指指腹依次触摸流入段、瘘体、流出段。一方面是对内瘘震颤和搏动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内瘘血管管腔和走行的评估。


血流速度的加快,最终导致血管扩张和血管壁膨胀,所以血管内高速的血流通过是形成震颤的主要原因。


触诊时应用掌指连接处沿内瘘血管的走向仔细检查震颤。正常的震颤可沿血管走行清晰触及,震颤强度是由近心端到远心端逐步递减。


搏动是指由心动周期导致的血管扩张表现,它与动静脉内瘘的狭窄程度直接相关。搏动的评估应使用指肚,与中医的脉诊手法类似。内瘘血供不足时,也就是说存在流入道狭窄时,震颤和搏动都减弱;而存在流出道狭窄的内瘘,则震颤减弱,搏动明显增强。


在判断流入道通畅情况时,要关注瘘口及瘘体震颤的强度,是否存在震颤和搏动同时明显减弱的情况。而在判断流出道通畅情况时,要关注是否存在仅有搏动,而震颤减弱或消失的情况,同时关注是否存在局部瘘体血管的塌陷情况。


在触诊内瘘血管走向方面,对于有些皮下脂肪较丰富的,视诊无法明确血管走行的患者,触诊尤为重要,应通过触诊仔细评估血管走行,深浅、粗细、血管壁弹性和厚度,了解有无皮温增高或上肢肿胀,并对比双手皮温、握力及活动度是否相同。


如果能将内瘘震颤强弱进行量化,对于内瘘的客观评估,将更有帮助内瘘管理。



常规触诊的“补充保险”

——量化触诊评估方法



为了弥补传统触诊结果二分法(震颤或搏动)量化程度不足的问题,结合触诊中震颤与搏动的不同程度,


1、有学者设计了触诊评估计分法(下图所示,0分表示内瘘完全堵塞,5分表示内瘘功能良好)。


图片


评分0-2分时,需要患者转诊行介入治疗;评分3分时如果透析血流速足够可观察,如有异常建议转诊治;该评分法比较简单直观,值得借鉴。但该评估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没有经过多中心研究的验证,其推广应用价值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2、Matt Chiung-Yu Chen研究团队根据触诊评估结果提出了可触及震颤长度(PPL)、动脉泵指数(API)来评估流入道的狭窄。


结果显示,选择PPL<11.0cm,API<1.29作为临界值来预测临界流入道狭窄最为合适。API和PPL的敏感性分别为96%和80%,特异性为84.31%,当PPL越短或API值越小,流入道狭窄越严重。


此外,该团队还结合举臂试验和触诊结果,提出了物理评估的明显流出道梗阻(PESOS概念,用来评估严重的流出道狭窄。


在临床上行举臂试验时,如果流出道狭窄不严重,梗阻远端的瘘体和流出道没有明显塌陷,但举臂时的重力作用会使血流通过增加,触诊会感受到消失的震颤或搏动重新出现。如果震颤或搏动没有出现,则定义为PESOS,在该研究中PESOS可用于诊断狭窄程度≥75%的AVF流出道狭窄,其敏感性为80.39%,特异性为78.79%。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适合于有一条主干的AVF,不适用于分支较多的AVF,它们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来源:血液透析那些事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