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食管早癌分期的准确判断
——食管壁组织结构及基本概念
作者:福建省人民医院 张虹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 7 位,死亡率居第 6 位。早期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表浅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表浅食管癌的术后组织学范畴包含两类病变: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即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pTis)及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pT1);淋巴结有或无转移(N0/N1)。早期癌和表浅癌的区别在于有无淋巴结转移。其自然生存率(未治疗)为40%~70%。判断食管早癌浸润深度的方法有很多,目前,ME-NBI和EUS被广泛用于食管早癌的分期,色素内镜可以对早期食管鳞癌进行定性判断,CT和MRI无法对早期癌浸润深度做出判断。接下来将分两期向大家介绍食管早癌的分期及判断技巧。今天为大家介绍食管壁的组织结构以及相关基本概念。
食管从腔面向腔外按层次划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外膜。其中黏膜层包括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这里我们需要熟悉各层次的一些缩写意思。
上皮:epithelium=EP
黏膜固有层:lamina propria mucosae=LPM
黏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e=MM
黏膜下层:submucosa=SM
固有肌层:muscularis propria=MP
外膜:adventitia=AD
食管壁组织结构在第一篇中有详细介绍(点击蓝字回顾→【福建经验】食管解剖学及基础 | 食管早癌内镜下规范化诊治①)。
HE切片下,不能单纯靠脉管内有无红细胞来判断是血管还是淋巴管,最稳妥的方式是用EVG弹性纤维染色方法显示及D2-40免疫组化来进行标记。食管的黏膜肌层比较厚(一般在300 μm左右),千万不要误认为是固有肌层。
依据巴黎分型早期表浅型(O型)食管癌的内镜形态学分类标准。(见下表)
对于混合型病变则分别记为0-Ⅱa+Ⅱc、0-Ⅱc+Ⅲ等。
1)隆起型(0-I型)内镜表现分为带蒂的(0-Ip)和无蒂的(0-Ⅰs)。区分无蒂型病变(0-Ⅰs)和表浅隆起型(0-Ⅱa型)病变,要以病变高于周围黏膜的高度为依据。食管复层鳞状上皮的划分标准则为1.2 mm,而柱状上皮的划分标准是2.5 mm。
2)平坦型(0-Ⅱ型)内镜表现分为表浅隆起型(0±Ⅱa)、表浅平坦型(0±Ⅱb)和表浅凹陷型(0±Ⅱc)。区分表浅凹陷型病变的凹陷型病变以病变低于周围黏膜的深度为依据:食管鳞状上皮的划分标准为0.5 mm,而柱状上皮的划分标准是1.2 mm。
3)凹陷型(0-Ⅲ型)内镜表现溃疡已形成。
4)混合型表浅型早期癌内镜表现隆起型与表浅凹陷型并存。
0-Ⅱc+Ⅱa型是指以表浅凹陷型病变为主,周边伴有隆起型病变。
0-Ⅱa+Ⅱc型是指表浅隆起型病变合并有中央表浅凹陷,表浅隆起的边缘包绕表浅凹陷。表浅凹陷病变凹陷的深度可高于或低于病变周边的黏膜层。当病变凹陷部分的层面高于病变周边黏膜层时,此时的凹陷即为一个相对凹陷的病变。
5)混合型表浅型早期癌内镜表现凹陷型(溃疡性)与表浅凹陷型并存。
食管浅表癌浸润深度可分期为M1、M2、M3、SM1、SM2、SM3期癌。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对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较多,得出局限于M1/M2的食管浅表癌淋巴结的转移概率几乎为0,可临床治愈,肿瘤一旦浸润至M3/SM1时,转移概率增至10%~20%,而浸润至SM2或SM3期的肿瘤可增至40%~50%。(见下图)
根据TNM分期的T分期,将以上组织学所见癌浸润止于MM以内(包含MM)的病变称为pT1a,局限于上皮层的癌称为pT1a-EP(M1),黏膜固有层的癌浸润称为pT1a-LPM(M2),黏膜肌层的癌浸润称为pT1a-MM(M3);癌浸润止于黏膜下层者称pT1b,经三等分自上而下分为pT1b-SM1、pT1b-SM2、 pT1b-SM3。浅表食管癌浸润深度及各层次对照见下表。
食管早癌分期的准确判断——浸润深度判断方法
原创内容,转载须授权
张虹
福建省人民医院消化科
主治医师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
福建省抗癌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学分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胃肠道间质瘤分会理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