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患者,女性,53岁,因“右乳肿块”就诊。2014年9月10日患者接受“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病理提示为浸润性导管癌,WHO Ⅱ级,肿块最大径2.5 cm,前哨淋巴结(1/6)见转移,腋下淋巴结(0/23)未见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提示ER(2+), PR(3+),HER2(2+),Ki-67(约30%+),FISH(-)。术后分期为pT2NlM0,IIB期。
患者诊断为HR阳性、HER2阴性浸润性乳腺癌,分期为pT2N1M0 IIB期。自2014年10月3日至2015年3月1日,患者接受EC-T(密集方案:表柔比星8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序贯多西他赛120 mg/m2)辅助化疗。
2015年3月16日至6月24日,患者接受辅助放疗,照射范围为右胸壁、右侧锁骨上/下区和右侧内乳,剂量为DT 50 Gy/25 fx。同期开始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为他莫昔芬,患者定期影像学复查未见明显转移征象。
2022年3月1日复查骨显像ECT,结果提示患者胸骨柄处,左侧第七肋局部骨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右侧第2肋骨质破坏,考虑转移。
图1 骨ECT提示胸骨柄处、左侧第七肋局部骨代谢增高
2022年6月30日复查胸腹部增强CT提示两肺散在结节影,考虑转移伴癌性淋巴管炎可能,较前进展。两肺叶间裂及胸膜多发结节样增厚,考虑转移,较前新发。纵隔及两侧肺门多发稍大淋巴结。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较前新发。肝内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左侧第7肋骨质密度增厚,转移可能,较前新发。
图2肝内多发异常强化灶
2022年7月3日患者行肝占位穿刺,病理结果为可见极少许异形细胞巢。免疫组化显示ER(50%1+),PR(<1%),HER2(2+),Ki67(30%+),FISH(-),结合HE切片及病史,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同时,穿刺组织及血液基因检测提示存在PIK3CA突变。
2022年7月23日患者筛选入组“一线伊那利塞/安慰剂+哌柏西利+氟维司群用于PIK3CA突变、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内分泌耐药晚期乳腺癌”临床研究(INAVO120),开始接受“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OFS”治疗方案。期间患者定期复查,疗效评估达部分缓解,至今PFS期已达36个月。
图3 晚期一线治疗期间胸腹部CT检查
患者为围绝经期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术后接受EC-T辅助化疗、辅助放疗以及他莫昔芬辅助内分泌治疗7年后出现骨、肝、肺多发转移。2022年7月入组“一线伊那利塞/安慰剂+哌柏西利+氟维司群用于PIK3CA突变、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内分泌耐药晚期乳腺癌”临床研究,疗效达部分缓解并持续至今,目前PFS期已达36个月。
根据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推荐,针对既往辅助他莫昔芬治疗失败的患者,I级推荐可以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联合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阿贝西利)/西达苯胺,Ⅱ级推荐可以使用AI/氟维司群单药或者氟维司群联合CDK4/6抑制剂。但指南亦指出,晚期内分泌治疗的排序应根据既往用药史、疗效持续时间、肿瘤负荷、可及性及患者意愿等多因素综合决策。对于疾病进展迅速、内脏负荷重、需快速缓解的病例,亦可考虑联合化疗。
近年来,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病机制及耐药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PI3K通路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代谢调控及细胞周期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下游的AKT与mTOR信号通路共同构成PAM通路,是维持乳腺癌细胞持续生长、逃避凋亡、增强侵袭性及耐药性的核心机制之一。研究显示,中国乳腺癌患者中PIK3CA突变的发生率为32%~46.5%,显著高于西方人群。尤其在HR+/HER2-乳腺癌中,该突变型患者是一类值得重点关注的人群。2024年ASCO会议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在内分泌治疗失败后,携带PIK3CA突变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差,PFS期中位数仅为3.48个月,低于突变阴性组的6.47个月。
伊那利塞是一种高选择性PI3Kα抑制剂,具有促进突变型p110α降解的能力,相较早期同类药物,具备更佳的安全性与联合治疗潜力。其与CDK4/6抑制剂联合的可行性已在I期GO39374研究中得到初步证实。自2020年1月开展的INAVO120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为本中心这位患者提供了超出指南常规的一线治疗机会。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的三联方案用于PIK3CA突变的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显著改善了疗效。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该方案中位OS期达34个月(对照组27个月,HR=0.67,P=0.019),PFS期延长至17.2个月(7.3个月,HR=0.42),整体死亡风险降低33%(HR=0.67,95%CI:0.48~0.94,P=0.0190)。
基于此,2025年3月,国家药监局批准该三联方案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PIK3CA基因突变,HR+/HER2−阴性的局晚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NCCN指南将伊那利塞联合治疗方案纳入HR+/HER2−晚期乳腺癌PIK3CA突变患者的一线I类推荐。2025年CSCO乳腺癌指南针对HR+乳腺癌晚期解救治疗方案也做出了相对应的更新:对于他莫昔芬治疗失败患者,Ⅱ级推荐新增“氟维司群+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方案。该患者作为早期受益者之一,证实了伊那利塞在精准人群中的疗效优势。
值得强调的是,伊那利塞的使用前提是明确的PIK3CA突变状态。随着靶向治疗前移趋势的确立,PIK3CA检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上该检测多在后线进行,易造成治疗窗口丧失。为此,2025年发布的《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已明确提出应在一线治疗前常规开展此项检测,并列为“强推荐、强证据”级别。该共识还围绕检测流程、突变位点解读与质控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与临床指导价值。
随着分子检测纳入常规临床评估,精准治疗有望在更多患者中实现早期获益。若相关检测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进一步提高可及性与依从性,推动乳腺癌治疗进入更加标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未来,随着靶向药物、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管理模式将更加精细,为患者带来更优生存及生活质量。
1.对于HR+/HER2-乳腺癌患者,您所在的临床实践中是否常规开展PIK3CA基因突变检测?
A. 是的,一线治疗前就常规送检
B. 仅在内分泌耐药或多线治疗失败后检测
C. 偶尔开展,受限于检测费用或患者意愿
D. 暂未开展,但有开展意愿
2.您如何看待“精准治疗策略应前移到一线”的观点?
A. 完全同意,能更早识别靶点、提升疗效
B. 需结合成本、患者状况和指南建议具体判断
C. 仍有争议,当前临床数据支持还不够充分
D. 不太认可,目前传统治疗方案依然优先
学习过程中,将选取本专题的5个优质评论(50字以上具有专业性和真情实感),入选者有机会获得CSCO诊疗指南一本、指夹式血氧仪、冲牙器或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笔记本蓝黑笔组合。
南京医科大学 肿瘤学硕士研究生
河北医科大学 本科 2023年河北省优秀毕业生
“瑞华住院医师奖学金项目”二等奖
“菁瑞乳腺肿瘤临床规范诊疗挑战营”优秀病例演讲
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 博士
主持江苏省人民医院青年培育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
多次参与国内外大会壁报与口头交流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分子靶向专委会秘书长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点击海报回到专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