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乙肝母婴传播率应降至2%以下。为实现这一目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金林教授团队于2015年启动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简称小贝壳项目)。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小贝壳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将乙肝母婴传播率降低至0.23%,远远低于WHO提出的标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记录,也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那么,这一纪录是如何诞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中国之声,创新力量——中国原创优秀临床研究展播”之“对话·原创”深度访谈栏目特别邀请了小贝壳项目骨干专家刘志华教授进行专访。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论坛报】:“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已经进行了10年,请您介绍一下开展这个项目的初衷、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的预期。
刘志华教授: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病毒性肝炎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它不仅让患者饱受身心折磨,甚至还导致一些家庭因病返贫。作为感染科医生,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推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创造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这一愿景与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需求高度契合,因此,该项目一经提出就被置于极高优先级的议事日程。
小贝壳项目的启动是在2015年,它的核心目标是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这一想法的萌生,源于侯金林教授的前瞻性理念——母婴零传播。作为临床医生,侯教授不仅关注个体治疗,更具备公共卫生理念和全球化的视野。他深知通过母婴阻断这一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推进整个消除病毒性肝炎的进程。
项目以实施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确认了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以下简称《管理流程》),并开展了试点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流程,让更多的乙肝患者获益。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项目实施,我们还开发了小贝壳APP手机软件。这一工具不仅提高了临床管理的效率,还通过医患沟通、患者信息收集和健康教育等功能,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项目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在全国10家医院进行了前期研究,验证了《管理流程》和APP的可行性,积累了实施管理的经验;接着,扩大到178家医院进行推广,在更大范围内验证了它的效果;最后,项目在社区层面扩大实施,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一阶段是在深圳宝安区开展的,摸索总结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项目推进已初见成效,广东省已经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E门诊。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将乙肝母婴传播发生率降低至0.2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2%的标准。0.23%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接近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推广和完善这一管理模式,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逐步实现乙肝母婴零传播的目标。
【论坛报】:您和团队在小贝壳项目推进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难题,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志华教授:小贝壳项目研究过程中挑战重重,但团队齐心,我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首先,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转变治疗理念,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感染科医生和产科医生在治疗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例如用药问题、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等,我们需要在两个学科之间积极寻求共识,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统一性、连贯性和有效性。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术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为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在治疗理念上达成了一致,共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让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接受我们的治疗理念,是我们遇到的另一大挑战。对于孕妇来说,改变传统的治疗观念并不是易事,特别是让乙肝孕妇在妊娠期接受药物治疗,在初期遇到的阻力还是非常大的。患者普遍存在一种观念,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用药。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的解释和沟通,让病人了解、认可我们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深入,我们成功地让更多的病人和产科医生接受了我们的理念。
此外,关系协调也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与实验室研究不同,小贝壳项目需要与众多单位进行沟通与合作,包括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要确保跨领域合作顺畅进行,协调工作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团队带头人侯金林教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凭借出色的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成功促成了各方的有效合作。
刘志华教授:在小贝壳项目中,我们采用了一些创新性的方法,不仅为乙肝孕妇及新生儿的管理带来了新突破,也为医疗服务的普及和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首先,我们开发引入了移动医疗工具——小贝壳APP。这一方法使得乙肝孕妇及新生儿的管理变得便捷高效。通过小贝壳APP,我们可以实时追踪和记录孕妇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等信息,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同时,也方便孕妇通过APP获取医疗建议、预约检查等,大大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其次,我们采用了实施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将经过验证的有效医疗手段普及给更多的医生和患者,让他们能够真正受益。借助实施科学,我们系统地评估并优化了治疗方案,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实施科学还提升了培训和宣传工作的效率,使医生和患者更加易于接受和认可新型治疗手段。
最后,我们提出了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母婴健康E门诊”。这一模式将医院和社区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医疗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医院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社区则可以作为医院的延伸,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贴心的医疗服务。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增强了患者对医疗系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论坛报】:请您谈一谈小贝壳项目的成果对消除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影响。
刘志华教授: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项目的初衷是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率,为最终消除病毒性肝炎做出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在临床实践方面,小贝壳项目成功实施后,乙肝母婴传播率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远低于世卫组织提出的目标。这充分证明了我们提出的母婴传播阻断管理模式和《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是科学的、有效的。这一创新性成果不仅为乙肝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类似疾病的防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社会共治方面,我们的项目对整个病毒性肝炎领域的防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消除病毒性肝炎项目的开展。例如,广东省政府已经出台文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病毒性肝炎的筛查和早防早治项目。这些行动提高了全社会的知晓率,促进了社会各界对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重视。
此外,这个项目还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重视度,使得无论是感染科还是其他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都更加关注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多科室医务工作者共同参与,让我们离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更近一步。
【论坛报】:无论是创新过程还是创新结果,小贝壳项目推进都是很成功的,您认为成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刘志华教授:我们的项目之所以推进得如此成功,其背后有多重因素在支撑。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基数比较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人民健康,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胁行动”等,这是小贝壳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
多年来,我国一直把病毒性肝炎防治摆上核心位置,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实践,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再加上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已经具备了创新发展的实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为医学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医学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医学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这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比如,骆抗先教授是乙肝领域泰斗式的人物,他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通过撰写、发表科普文章等方式,提高了公众对肝炎防控的知晓率,为后辈树立了榜样。再比如,侯教授作为国家级乙肝专家,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的前任主委,不仅学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更致力于推动病毒性肝炎的消除工作。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政府部门、大学、医院等领导沟通,为项目的推进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此外,全社会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广东省作为乙肝大省,对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需求尤为迫切;从省政府到非政府组织等都全力以赴支持;我院作为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的依托单位,更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使命、情怀和担当,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于这项有意义的事业。
最后,刘志华教授用侯金林教授的一句话结束了今天的采访:“仰望星空看理想,脚踏实地加油干。”这句话既是工作态度,也是行动指南。它预示着,小贝壳项目即将向乙肝母婴阻断零感染的目标再次发起冲击。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以期在乙肝母婴传播的防治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期待着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佟艳华采写,刘志华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