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2023世界肺癌大会(WCLC)已于9月9日在新加坡正式开幕,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次WCLC大会正值IASLC、CSCO、CAALC三大学会合作的WCLC联席会议成立10周年,在9月9日的IASLC-CSCO-CAALC联合专场中,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受邀作为主持。
吴一龙教授在WCLC大会中国专场
在大会现场,中国医学论坛报有幸邀请吴一龙教授接受采访。下面就跟随我们记者的镜头,以第一视角来感受这场肿瘤盛会吧!
Q1:您一直是积极推进中国学者走出国门、增进与国际专家交流对话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今年是 WCLC 开设中国专场的第 10 个年头,作为专场主席,您如何评价这十年来中国与国际学会联合专场的成效?
在今年的世界肺癌大会中,我们一如既往地举办了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肺癌联盟(CAALC)和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联合设置的联合专场,简称为“中国专场”。“中国专场”的举办到今天已经是第十年了,我记得当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中,我们三家学会共同创办了“China Day”。创办之初,我们吸引到的主要是中国学者,因为大家尚不清楚“China Day”会做些什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因此,当时参与的人还是较为少数。后来,在我们的合作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让全球学者来共同关注中国学者的研究方向,因此我们对所有的内容做了一些改革与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首场安排中,我们邀请了东西方专家一起来对某些专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比如今年的专题是“Innovation Drives Lung Cancer Management”,即“创新促进肺癌管理”,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视角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创新是一致的,比如中国学者介绍了AI技术,美国学者介绍了罕见靶点,还有欧洲学者介绍了新辅助治疗,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报告。而我们中国也特别介绍了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有多少正在研究的新型药物。所以,这个专场就非常有趣,会吸引不同国家的学者来参与。
第二大部分是我们的研究展示,oral或是poster。每年投稿完成之后,我们会把所有来自中国的投稿集中起来。我们为此做了非常大量的工作:按照国际肺癌协会的标准、按照各级评分要求,从中挑选3~4篇可作为oral的研究,这3~4篇就代表了这一年我们中国的研究水平,之后选择6~10篇的poster,并根据所选择的oral和poster,再选取国际上相应的知名专家来做点评。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包括会场安排和主持都是以国际标准来进行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至这个会场。我们看到今年参加世界肺癌大会的人中,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学者到现场的不像往年那么多,但是可以容纳几百人的中国会场仍然座无虚席,甚至很多人站着听讲。
从专场的设置可以看到,我们要推动中国研究走向世界,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一定要从组织工作到学术和选择都必须按照共同的国际标准来进行,不可以对我们自己国家的就降低标准,因为这些科学知识是全球的。
再者,我们必须按照国际大家通用的会议模式,比如要有更多的讨论,讲者只负责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而结果的意义交给第三方进行评论。我觉得这些都可以称为国际标准,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所以,我们设置“中国专场”之后,国际肺癌协会的主席和CEO一直跟我讲我们的专场办得非常成功,以后还要继续办下去。
Q2:未来十年,我们还应该与国际学会/国外学者从哪些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我们可能会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我觉得未来在与学会的合作及其他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千万不能夜郎自大,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一定要用国际通用原则来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合作,我觉得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我们的难题是要让全世界学者认识到许多中国研究是非常high quality的。这几年,可以看到我们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已经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只要是有CTONG认可的临床试验,国际上就会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临床试验,所以这已经成为一项质量评估标准。我觉得只有这么长期地做下去,获得国际认可、做到high quality、评价标准一致,我们才能扫清一切交流障碍,才能做得越来越好。但是,如果没有能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做,而是按照自己的一套体系来做,那么将失去科学的共同语言,将很难被大家接受。
此外,虽然现在年轻人的英语越来越好了,但是我觉得语言上的barrier还是要继续地克服,我希望年轻学者在平常的工作中,在很多场合中要多多练习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会更为顺畅。
Q3:除了联合专场,本届 WCLC 大会上还有许多中国研究入选口头报告,您认为最值得期待和关注的是哪项研究?另外,在昨天的颁奖典礼上,我们注意到出现了非常多的年轻的中国面孔,对于这些未来的临床科学家,我们应该重视哪些方面的培养?
今年,很欣喜地看到在IASLC设置的奖项中有很多中国身影。我非常惊讶的是在“WCLC 2023 Developing Nations Education Award”奖项,几乎70%的获奖者是中国人,所以我感到非常自豪,此外,可以看到在“IASLC International Mentorship Program”也有我们中国学者的身影。今天(9月10日)早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又拿到了“Lectureship Award for Small Cell Lung Cancer”。这说明在IASLC平台中,没有种族或民族歧视,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all together,这也是大会的主题之一,我们都在一起共同促进我们的研究,所以这是我们能看到的非常关键的一点。
今年大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最关注的是明天早上(9月11日)的大会主席论坛第三场,因为大会选择了今年最重要的四项研究在这个专场公布,我觉得这个专场会告诉大家在今年世界肺癌大会中我们最看好的是什么内容。
吴一龙 教授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2018-2022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0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审阅 |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吴一龙
现场采访|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前方记者黄蕾蕾
编辑整理|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