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人体的一种必需营养素,作为强抗氧化剂和辅助因子参与人体抗氧化应激、免疫调节和器官保护等。近年研究显示,重症患者缺乏维生素C,补充维生素C可能对病毒感染、脓毒症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救治有益。
维生素C治疗病毒感染的疗效尚存争议。20世70年代,有学者提出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机体对普通感冒的免疫力。最近一项Meta分析表明,维生素C对普通感冒病毒(包括冠状病毒)感染的疗效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并能缓解症状。另一项纳入3135例儿童的Meta分析认为,补充维生素C虽不能预防普通感冒,但病程可缩短1.6天。鉴于新冠病毒基因组不同于普通感冒病毒或其他病毒,维生素C能否对新冠病毒产生防御作用需进一步研究。Hemila等通过两项Meta分析指出,维生素C可缩短危重患者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2019年,迄今最大的维生素C试验(CITRIS-ALI试验)纳入167例脓毒症ARDS患者,结果表明大剂量维生素(50 mg·kg/6h,4d)静脉注射组患者较安慰剂组28d全因死亡率更低。
大量研究发现,重症患者常合并维生素C缺乏(正常血浆维生素C浓度>23 mmol/L)。维生素C缺乏在脓毒症患者中十分常见,且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和预后不良相关。维生素C耗竭现象主要归因于细胞因子风暴。新冠感染患者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IL-6、IL-10、IL-2、IFN-γ和TNF-α),其负性调控内皮细胞SVCT2活性,使细胞储存维生素C的能力下降。同时,氧化应激和大量活性氧(ROS)的产生促进体细胞代谢,加速维生素C耗竭。
美国一项针对21例重症新冠感染患者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患者血清维生素C、维生素D偏低。高龄和血清维生素C偏低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西班牙一项纳入18例新冠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表明,17例患者血清维生素C未达到检测下限值,1例患者维生素C显著下降(2.4 mg/L)。
(1)维生素C可改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能力,增强对微生物和ROS的清除能力。维生素C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避免过度免疫反应造成的组织及细胞损伤。维生素C还促进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增殖并调节其功能,增强病毒防御机制。另外,维生素C通过抑制TNF-α诱导的抑制性κB激酶磷酸化来抑制NF-κB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转录。
(2)维生素C能直接清除ROS,也能通过激活体内其他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等)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维生素C作为辅助因子负向调控NF-κB的表观遗传修饰,从上游降低炎症介质和ROS产生。此外,维生素C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下调缺氧诱导因子-1α水平,调节细胞对缺氧和应激的反应。
(3)维生素C具有直接的肺保护作用,其参与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增强肺泡上皮屏障功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促进肺泡上皮通道蛋白的表达,促进肺泡液的清除,如上调水通道蛋白-5、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上皮钠通道和Na+-K+ATP酶的表达。维生素C可减轻中性粒细胞坏死,减少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研究证实,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脓毒症ARDS患者血浆游离DNA(与NETs形成相关)和多配体聚糖-1(syndecan-1,内皮糖萼的成分)。维生素C有助于恢复线粒体膜电位,还作为辅助因子参与肉碱合成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减少氧化应激,促进内皮细胞生长。
(4)维生素C参与内源性儿茶酚胺和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可增加酪氨酸羟化酶的合成,促进多巴胺的产生。其可作为多巴胺β-羟化酶的辅助因子,促进多巴胺转化为肾上腺素,还可通过调节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儿茶酚胺的作用。同时,维生素C还是合成血管升压素所需的肽基甘氨酸α-酰胺化酶的辅助因子。近几十年来,维生素C临床研究的热点在于大剂量静脉注射治疗脓毒症,而维生素C在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方面应用甚少。可喜的是,国内外学者已经注意到维生素C可能让新冠感染患者获益,旨在探究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治疗重症新冠感染疗效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另外,《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推荐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1·d-1)静脉注射防治细胞因子风暴,持续使用时间以氧合指数显著改善为目标。因此,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在新冠感染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明确。
(5)体外研究表明,维生素C在相当于人体补充量的浓度水平即可灭活各种不同类型的游离DNA或RNA病毒,其抗病毒机制为维生素C在自身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通过降解病毒核酸而灭活病毒。在体内,维生素C除了直接灭活病毒外,还可通过抗氧化及免疫刺激作用发挥额外的抗病毒效果。但生理浓度维生素C的抗病毒机制似乎与药理浓度下的抗病毒机制有很大不同。细胞和动物体内研究发现,当达到药理浓度时(2.5~20 mmol/L),维生素C可通过与金属离子作用生成过氧化氢,来杀灭体内外病毒而不伤害宿主细胞,从而起到抑制细胞内病毒复制、降低病毒感染性的作用,且在病毒感染细胞的早期(感染后8~12 h)杀灭病毒效果最好。
维生素C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作为辅因子和抗氧化剂参与发挥多种生理功能。人类因体内生物合成维生素C所需的L-古洛糖酸-γ-内酯氧化酶(GLO)基因缺失,而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C,必须依靠外源性摄入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普通成人每日摄取维生素C 0.1 g以内(男性0.09 g,女性0.075 g)即可满足日常需要。正常人体的维生素C血浆浓度约为50~80 μmol/L,而组织中的浓度则大大超过血浆浓度,可达到毫克分子级别。人体可储存的维生素C大约为1.5 g,单次小剂量(0.2 g)口服维生素C可100%吸收,但单次大剂量(1.25 g)口服时,由于肠道吸收饱和,导致生物利用度降至33%。持续大剂量口服维生素C(每4 h服用3 g,日剂量18 g),最大峰浓度为220 μmol/L;但大剂量静脉输注维生素C因不存在肠道吸收的限制,血药峰浓度可达约15000 μmol/L甚至更高。提示治疗重症疾病时,维生素C静脉注射可能优于口服。
作者:刘春霞
本文转发自岭南药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