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李劲松教授、宋明教授解读2023ESMO头颈肿瘤进展,围手术期治疗探索渐入佳境

2023-11-16作者:贺鹏资讯

当地时间10月20-24日,临床肿瘤学术盛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在西班牙马德里隆重举行。ESMO年会作为全球肿瘤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盛会之一,汇集了世界一流肿瘤学专家,共同探讨先进治疗理念与前沿进展。与此同时,头颈肿瘤领域多项重磅研究成果也于ESMO年会上发布。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6位。目前,接近60%患者诊断为局部晚期头颈鳞状细胞癌(LA HNSCC),标准治疗为手术±术后辅助或根治性放化疗,但整体预后仍不理想[1]。随着免疫治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在晚期HNSCC取得一系列进展,系统治疗在围术期的应用成为LA HNSCC领域的研究热点。

值此契机,本报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劲松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宋明教授接受专访,详细解读头颈肿瘤围手术期领域研究数据,畅谈头颈肿瘤临床实践未来。以下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video

李劲松教授讲课视频

897P:多西他赛NDLS或多西他赛为基础的HNSCC新辅助治疗: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的事后分析[2]


TPF方案(多西他赛、铂和氟尿嘧啶)用于HNSCC新辅助治疗与高比例的不良事件相关,许多不良事件都是由多西他赛引起的。2023 ESMO上报道了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的事后分析,对比了多西他赛纳米脂质悬浮液(NDLS)和多西他赛为基础的HNSCC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在495例纳入研究的患者中,479例患者的不良事件和治疗数据被收集。总分为4组个,第1组全周期应用NDLS(192例,40.1%),第2组全周期应用多西他赛(172例,35.9%),第3组第1周期应用NDLS,剩余应用多西他赛(64例,13.4%),第4组第1周期应用多西他赛,剩余应用NDLS(51例,10.6%)。研究结果显示,4组疗效数据相似,在总生存(OS)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安全性方面,研究发现使用多西他赛NDLS代替传统多西他赛,黏膜炎、中性粒细胞减少、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不良事件有所减少。

1.png

2.png


890P:老年局部晚期HNSCC患者的真实生存结果和生存风险因素[3]


为了评估美国新诊断LA HNSCC并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的真实生存结果和生存风险因素,有研究利用SEER-Medicare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共计纳入了2303例Ⅲ~ⅣB期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或喉癌老年患者,64.6%患者接受根治性非手术治疗,32.7%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7%患者仅接受化疗。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根治性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口咽癌mOS还未达到,喉癌mOS为34.63个月, 下咽癌mOS为34.07个月, 口腔癌mOS为15.34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口咽癌、口腔癌、喉癌的mOSt分别为未达到、30.55个月和30个月。与OS相关的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包括年龄较(≥70岁vs. <70岁)和分期(ⅣA期或ⅣB期vs. Ⅲ期)。该调查结果提示美国老年LA HNSCC患者真实世界生存数据并不理想,尤其是年龄≥70岁,ⅣA期或ⅣB期,NCI共病指数较高患者。

3.png


video

宋明教授讲课视频

895P:新辅助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治疗可切除的局部晚期HNSCC(NCT05522985):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Ⅱ期临床试验[4]


既往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诱导化疗可以提高HNSCC的功能保留率,改善生活质量,但患者并没有从中获得长期生存获益。免疫治疗为复发性或转移性HNSCC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HNSCC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探索有望改善患者生存获益。2023ESMO上报道了一项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新辅助治疗HNSCC的Ⅱ期研究,试验组(特瑞普利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共纳入52例患者,对照组(白蛋白紫杉醇+顺铂)纳入47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相似。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更多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55.3% vs. 36.7%)和主要病理缓解(MPR,81.58% vs. 53.55%,p=0.01),试验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略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临床降期率较高(36.54% vs.25.53%),并观察到更多的pTR-2(47.37% vs. 16.67%,p=0.008)。安全性方面,对照组2-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为14.29%,试验组为17.77%,没有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或5级TRAE。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期待未来的结果能够证明新辅助免疫+化疗能够改善HNSCC的长期生存。


896P: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可切除的LA HNSCC的疗效和安全性[5]


LA HNSCC患者由于肿瘤的直接侵犯或者肿瘤治疗的影响,常常导致呼吸、吞咽、发音等重要功能的损伤,从而面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的结局。免疫新辅助治疗或能改善患者生存获益和功能保全获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最终研究共入组完成新辅助治疗接受手术者22例。其结果显示,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pCR率为36.4%,未出现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延误手术的情况,喉功能保留率为90.9%。中位随访时间为9.5个月,仅1例患者(4.55%)出现区域复发。有2例患者出现3级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最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是恶心和呕吐 (n = 6),其次是皮疹 (n = 3) 和乏力(n = 3)。该研究初步证实了可切除的LA HNSCC术前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和化疗新辅助治疗具有较高的pCR率,且对手术安全性没有显著影响,还可以提高喉功能的保留率。然而,新辅助免疫治疗对LA HNSCC长期预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4.png


video

李劲松教授和宋明教授访谈视频

1.    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在头颈部肿瘤围手术期的介入方式?

赵军1.png


李劲松 教授

免疫治疗在HNSCC围手术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HNSCC新辅助化疗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均提示未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pCR率较低。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来临,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探索也相继展开,但免疫治疗单药似乎也未能改善这一现况。因此,目前的研究聚焦于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国内外的临床研究结果也陆续报道,我们看到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ORR可以达到90%以上,pCR率约为40%,MPR也显著提高[6],达到pCR和MPR的患者能否转换成生存获益,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基于以往化疗的数据,达到pCR的患者十分有希望实现OS获益。

在辅助治疗方面,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免疫维持治疗的价值。对于没有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可以采用去化疗的免疫维持治疗,目前通常持续0.5~2年,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正是决定维持治疗时间的标准。如果新辅助治疗疗效较好,说明患者对药物敏感,术后维持可适当延长。但对于免疫维持治疗,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例如放疗是否能够减量,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化疗联合免疫的方案能否降低复发风险等,期待未来更多研究为HNSC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提供更多线索。

赵军1.png


宋 明 教授

PD-1抑制剂进入临床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同样HNSCC治疗方式也迎来了改变,为复发转移HNSCC患者提供了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然而,仍有很多HNSCC患者还未能获益于免疫治疗,近期也不断有研究将免疫治疗药物向前推进,探索在围手术期领域的应用价值。从近期报道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相较传统化疗药物,能够显著提高pCR率,部分研究中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pCR率已达到55%,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结果,期待远期疗效的结果。但与此同时,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例如治疗的周期、联合的化疗药物等,从而为患者提供疗效更优、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方案。

2. 在局晚期头颈肿瘤中,未来还有那些新技术或新方向值得探索?

赵军1.png


李劲松 教授

免疫治疗为HNSCC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尤其是很多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退缩明显,因此免疫治疗有望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功能保存率,对于需要进行半侧舌切除、下颌骨切除、全喉切除等肿瘤侵犯范围较大的患者,以及需要进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淋巴结转移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或能创造保留功能的希望,也减少对患者外形上的影响,从而提升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正因如此,新辅助免疫治疗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开展更多随机对照研究,挖掘能够令患者获益的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

此外,对于接受新辅助治疗并获得良好疗效的患者,是否能够通过规范的术后病理评估,在术后的辅助治疗实现降期,也是LA HNSCC领域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很多患者在接受化疗和放疗的时候,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有的不可逆的损害甚至为患者带来终生的影响,对于病理提示达到pCR的患者,如果能够实现放化疗减量,将会令患者活得更好,这需要研究者开展更多临床试验来寻找答案。

赵军1.png


宋 明 教授

在头颈癌领域,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着临床诊疗的进步,尤其是免疫治疗层出不穷,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武器。但好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工作者仍需要不断探索。在外科领域,机器人手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令医生们在手术中拥有更清晰的视野,尤其是在狭窄解剖区域中更具的优势,令手术更安全。期待国产机器人手术设备的推广,能够令头颈癌机器人手术得到更广泛地应用。在放疗领域,传统的术前放疗方式可能会对手术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术后创口愈合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优化,化疗导致的相关问题也逐渐减少。在放疗技术不断更新之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正在探索术前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我们也看到了部分研究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研究去探索更佳的治疗策略。


专家简历

李劲松 教授

二级教授/-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委会头颈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头颈肿瘤整形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常委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口腔颌面头颈数字化精准修复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医从教30年,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MGH)以及美国最著名的两大癌症治疗中心--纽约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和休斯敦MD.Anderson癌症中心交流学习。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教育部、广东省科研课题2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杂志80多篇,包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发表20多篇影响因子较高研究论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宋 明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Johnson DE,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 Nov 26;6(1):92.

[2] D.K. Shah, 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897P.

[3] N.F. Saba, 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890P.

[4] H. Wang, 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895P.

[5] K. Wang, 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896P.

[6] Bhatia A, Burtness B. Drugs. 2023 Feb;83(3):217-248.

声明: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支持,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审批号:10-2024-MI-PD1-5252-CN

过期日:2024年10月31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