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拥军:智慧

2018-07-04作者:壹生神经学院资讯
人工智能

来自: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6):535-537

作者:王拥军

      最近看了一部获得2015年奥斯卡最佳编剧的电影《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图1),认识了一个新词——英格玛(Enigma),也认识了一位破译英格玛的天才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图1 电影《模仿游戏》

      “Enigma”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迷”。英格玛是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图2)的杰作,他要用20世纪的电气技术来取代那种过时的铅笔加纸的加密方法,1918年谢尔比乌斯申请了英格玛的专利,1925年开始,谢尔比乌斯的工厂开始系列化生产英格玛机(图3),次年德军开始使用这些机器。在接下来的10年中,德军大约装备了3万台英格玛机。谢尔比乌斯的发明使德国具有了最可靠的加密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军通讯的保密性在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似乎可以这样说,英格玛在纳粹德国二战初期的胜利中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为了破译英格玛,以扭转盟军不利的战局,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在英国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英国政府密码学校(Government Code and Cipher School,GCCS),总部坐落在白金汉郡的布莱切利庄园。负责这个项目的重任落在了图灵的身上,从1938年9月开始,图灵一直专门负责英格玛的密码分析。由于图灵的出色工作,破译小组掌握了破译该密码的一整套方法,从而了解了德军的动向,使盟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击败德军做出了突出贡献。1941年5月21日,破译小组第一次立了大功,他们截获了希特勒给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封密电,将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厉害的一艘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二战的战局迅速扭转,主动权又回到盟军的手中。

图2 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

图3 密码神器英格玛机

      图灵(图4)生于1912年6月23日。1936年5月,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图5)。该文于1937年在《伦敦数学会文集》第42期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在论文中他描述了一种可以辅助数学研究的机器,后来被人称为“图灵机”,这是计算机的萌芽,也是人工智能的起源。1950年他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Intelligence)(图6),为后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思。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指出如果第三者无法辨别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反应的差别,则可以论断该机器具备人工智能。1954年6月7日图灵自杀身亡,年仅43岁。1956年图灵的这篇文章以“机器能够思维吗?(Can machine think?)”为题重新发表。图灵的机器智能思想无疑是人工智能的直接起源之一,并且至今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之一,他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1999年,图灵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100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图4 英国数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

图5 不朽之作《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

图6 《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是天才,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奠基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火热的词语,人工智能已渗透到各个领域,而医学已经成为应用人工智能最火热的领域之一,脑血管病领域自然也在其中。

      脑血管病领域使用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是在影像识别和预后判定上(图7),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成熟的产品和高水平文章仍然没有出现。促使更多的临床医生对人工智能感兴趣,让更多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进入脑血管病领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属的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图8)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努力。利用其研发的首代人工智能产品启动全球首次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人机大赛(图9),目的是促使更多的临床医生了解人工智能,并进入这个领域,从而促进脑血管病和整个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图7 脑血管病领域人工智能研究

图8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图9 全球首次神经系统疾病人机大赛

      智慧的对决,天才的相遇。发挥大脑的智慧,用类脑计算工具,探求脑疾病的征服之路。

“人机大战”全程回放戳视频观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