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1月16日,由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主办,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智慧急诊与复苏分会承办的第八届羊城复苏论坛暨心肺复苏研究新进展学习班在广州隆重举办。
本届论坛围绕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新前瞻与研讨、复苏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践、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热点、心肺脑复苏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公众除颤计划(PAD)在中国的实践与挑战、心肺复苏教育培训新进展、新突破与新思路等专题展开交流,设有共有53个中心报告,11个论坛主题,包括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目标导向复苏方法和策略、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1-3)、复苏后综合征集束化精细管理与康复治疗、心肺脑复苏装备与医工结合转化、心肺复苏研究全球连线、心肺脑复苏的体系建设与顶层设计、心肺复苏研究的热点与实施——编辑视角、院前心肺复苏的优化策略与方法等。
11月15日举行心肺复苏研究新进展学习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急诊科余涛教授团队(蒋龙元教授、杨正飞教授、宋凤卿教授)分别作《创伤性心肺复苏》、《心肺复苏高质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实施策略》、《低温在心肺复苏中的进展》专题报告;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李银平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李永勤教授则依次分享了《心肺复苏研究论文的发表:以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为例》、《心脏体外除颤技术》专题。此外,梁炼教授以工作坊的形式,带领团队开展《高质量机械按压:团队配合与多场景模拟》、《心肺复苏同步机械通气:新思路与新方案》实操培训。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展示了高质量机械按压和心肺复苏同步机械通气的新思路。
11月16日开幕式以后大会报告环节,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Weil急危重症医学研究院唐万春教授首先为与会者带来了国际版的《心肺复苏202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晓辉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欣教授高屋建瓴,展开心肺脑研究的展望,分别作《大数据助力高质量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广东探索和贡献》专题报告。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王立祥教授作《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之理论》报告,创新心肺复苏概念,提出中国式心肺复苏理论。在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教授提出了“中国心肺脑复苏发展的趋势与瓶颈”论题,台上、台下互动,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接着,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王彤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胡北教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管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孙鹏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付春来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余涛教授分别作《创伤性心脏损伤的诊疗进展》《脑损伤标记物在心肺复苏患者的应用》《基于颈动脉血流的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特殊心肺复苏体位下人工胸外按压质量和救援人员疲劳度的比较》《ECPR发展策略——东莞实践与思考》《实效与安全并重:即配型粉液双室袋的急救应用价值及发展近况》中心发言,讨论了“目标导向复苏方法和策略”论题。
在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一)讨论环节,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蒙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崔德荣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凯滨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鹏教授分别作《适度提高血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HMP2A介导自噬流受损在心肺复苏后神经元损伤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SUR1-TRPM4通道与急性脑损伤:从基础到临床》《线粒体功能调控与心肺脑复苏》专题报告,讨论了“复苏后脑损伤的可能机制与修复策略”论题。
在复苏后综合征集束化精细管理与康复治疗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唐子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季宪飞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曾瑞峰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静静教授依次作《目标温度管理》《复苏后神经功能多模态监测》《中医药参与心肺脑复苏的实践与展望》《心脏骤停救治进展与质量改进》专题报告,讨论了“复苏后综合征当前治疗的热点与难点以及长期康复策略”论题。
在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二)讨论环节,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单怡教授、青海省人民医院刘洁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龚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长生教授分别作《短链脂肪酸调节肠道稳态介导大鼠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rp-1抑制剂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对高原心肺复苏后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参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分子机制》《HDAC调控复苏综合征中肠道损伤及全身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心发言,讨论了“复苏后脑损伤的研究热点与难点”论题。
在心肺脑复苏装备与医工结合转化讨论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周光居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余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徐军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正飞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尹路教授依次作《心肺复苏产学研--浙大二院急诊经验分享》《机械心肺复苏的应用现状与方向》《急危重症医工结合转化研究》《基于室颤心电波形分析优化除颤时机的策略》《心肺复苏中的通气策略与实践》专题报告,讨论了“心肺复苏装置的研发方向”论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月17日,在心肺复苏研究全球连线讨论环节,大会分别邀请了意大利米兰大学Giuseppe Ristagno教授、台湾台大医院江文莒教授、加拿大林轶群教授作《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修改前瞻》《Updated Clinical Trials of Vascular Access among OHCA and Experience from VICTOR trial in Taipei》《优化复苏教学设计,拯救生命更有力》专题报告,三位教授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授课,并与现场参会人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交流,这是历届羊城复苏论坛的首创。
在心肺脑复苏的体系建设与顶层设计讨论环节,四川省人民医院吕传柱教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国强教授、杭州市急救中心张军根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龙颖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瑶教授分别作《四川省急急诊急救大平台设计与建设》《心脏骤停的关键问题及思考》《调度员视频指导院外心脏骤停救治——设计实践与成效体会》《心脏骤停后高压氧和康复治疗》《复苏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心发言, 讨论了“心肺复苏中心建设设计要点”论题。同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莉教授分享了《中国CRO耐药新形势下的思考与应对》专题。
在心肺复苏研究的热点与实施——编辑视角讨论环节,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何小军教授、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社裴俏教授作《心肺复苏研究热点》《临床预测模型怎么做有价值》报告,讨论了“如何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题。
在院前心肺复苏的优化策略与方法讨论环节,杭州市急救中心王建岗教授、西安交大附属第一附属医院苗常青教授、深圳市急救中心周强教授分别作《“西雅图模式”中国版:杭州AED配置和公众急救培训探索》《高质量徒手心肺复苏在基层医疗机构及居民中的有效应用》《深圳市AED布局及效应分析》中心发言,讨论了“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新模式”论题。
在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三)讨论环节,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诚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华天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刘培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肖盐教授分别作《目标体温管理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窒息导致心脏骤停心电图变化与预后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神经酰胺调控小胶质细胞M1极化加剧心肺复苏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中心发言,讨论了“复苏后心肌损伤的研究热点”论题。
羊城复苏论坛是借鉴了国外专门从事心肺复苏研究的Wolf Creek CPR峰会的宗旨和形式,2006年8月由唐万春、黄子通、王一镗、蒋健等教授提议和发起举办了第一届羊城心肺复苏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会议采用邀请形式,由大会学术委员会专家推荐,及依据受邀专家近期研究情况,确定与会资格,点名邀请国内从事CPR研究的著名专家参加会议,每一届论坛围绕心肺复苏的基础和临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届论坛继续采用台上、台下互动的形式,内容丰富,一环接一环,通过这个平台在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上产生碰撞的火花,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既有专家学者高屋建瓴,关于心肺脑研究的展望、关于心肺脑复苏临床问题的探讨,也有中青年学者动物实验基础研究成果的汇报,为我国心肺复苏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动力。
文图:余涛 宋凤卿 李莉 曹亿 黄煜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