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 王心如 柳叶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若同时合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其复发缺血性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在NVAF患者中,临床通常采用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发生风险;若NVAF患者已发生卒中事件,其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通常≥2分,因此建议启动抗凝治疗。然而,基于ASCVD患者的发病特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是否能使患者进一步获益?
2019年AHA/ASA指南指出,对于NVAF合并ASCVD的AIS患者,在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基础上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尚不明确,且可能增加出血风险[1]。在心血管领域,2019年发表的AFIRE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合并NVAF和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OAC单药治疗在疗效上不劣于OAC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显著降低了出血风险[2]。在卒中领域,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合并NVAF和ASCVD的AIS患者,OAC单药治疗可能通过减少出血风险,提供比联合治疗更大的净临床效益[3]。
基于以上证据,日本Shuhei Okazaki和Hiroshi Yamagami教授团队开展了ATIS-NVAF研究(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NCT03062319),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明确合并NVAF和ASCVD的卒中患者的最佳抗栓治疗策略。
ATIS-NVAF试验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平行分组的IV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最初计划纳入共计400名受试者。
1. 随机化前8~360天内发生A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
2. 正在接受OAC的NVAF患者;
3. 至少有以下ASCVD证据之一的患者:
缺血性心脏病病史;
周围动脉疾病病史;
颈动脉狭窄(≥50%);
颅内动脉狭窄(≥50%);
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或小血管闭塞(small-vessel occlusion ,SVO)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病史
4. 年龄≥20岁;
5. 患者mRS(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评分≤4分。
1. (随机化前)12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 (随机化前)12个月内接受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3. (随机化前)3个月内接受过颈动脉或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4. (随机化前)6个月内发生过大出血事件;
5. 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低于100,000/mm³;
6. 严重贫血:(入组时)血红蛋白<7 g/dL;
7. 严重肾功能衰竭或需长期血液透析;
8. 活动期癌症(active cancer);
9. 计划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超过4周;
10. 在随访期间计划进行血管重建手术。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1:1随机分配至联合治疗组(抗凝单药治疗+抗血小板单药治疗)和OAC单药治疗组。其中,研究允许使用的抗凝治疗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研究允许使用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噻氯匹定(ticlopidine)和西洛他唑。药物选择由治疗医师根据当地治疗指南进行选择。
随机化后2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和大出血事件的复合终点,其中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系统性栓塞或需要急诊血管重建治疗的缺血性事件。
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
大出血、大出血和临床相关的非大出血;其中临床相关的非大出血定义为:出血事件若不符合ISTH标准的大出血标准,但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标准的出血事件:
需要医疗干预;
导致住院;
需要面对面评估(face-to-face evaluation)。
本研究于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日本41家卒中中心开展,共纳入321例患者(由于资金不足,未能达到预期样本量400例),包括联合治疗组159例和OAC单药治疗组157例。在OAC单药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因未按计划用药而退出试验,未纳入安全性分析。2023年7月19日,基于无效性中期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继续进行也无法获得阳性结果,故提前终止本试验。
在基线特征方面,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77.2岁,男性占比72%,卒中发病至随机化的时间中位数为21天,最常见的共患ASCVD为LAA或SVO所致的卒中(55%)。其余基线特征在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详见附图)。
在药物种类方面,联合治疗组和OAC单药治疗组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比例均为6%,直接口服抗凝药比例均为94%;联合治疗组中52%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31%接受氯吡格雷。
在主要终点方面,联合治疗组和OAC单药治疗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7.8% vs. 19.6%,HR 1.10 (95% CI 0.64 - 1.89),P=0.64]。
在次要终点方面,联合治疗组与OAC单药治疗组在缺血性心血管事件[11.1% vs. 14.2%,HR 1.32 (95% CI 0.68 - 2.58),P=0.41]和缺血性卒中[9.2% vs. 13.0%,HR 1.49 (95% CI 0.72 - 3.10),P=0.28]的发生率上均无显著差异。
在安全终点方面,联合治疗组和OAC单药治疗组在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9.4% vs. 5.6%,HR 0.61 (95% CI 0.25 - 1.48),P=0.27],但是联合治疗组发生大出血和临床相关的非大出血比例更高[19.5% vs. 8.6%,HR 0.41 (95% CI 0.21 - 0.81),P=0.008]。
在各亚组分析中(包括年龄、性别、颈动脉/颅内动脉狭窄、CHADS2评分、体重和肌酐清除率),两组间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综上,ATIS-NVAF研究提示在NVAF合并ASCVD的AIS患者中,尽管OAC单药治疗的出血风险较低,但其净临床获益并未超过联合治疗组。尽管如此,本研究仍突显了在该人群中,OAC单药治疗在减少出血性并发症方面的潜在优势。
不能忽视的是,本研究采用开放标签设计,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报告以及医生的临床决策。其次,OAC和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由治疗医生决定,这可能引入干预措施的变异性。同时,本试验仅纳入了日本患者群体,这限制了研究结果在其他人群中的普适性。此外,此外,研究团队并未展示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对结果的影响。期待对研究人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某个特定人群,在联合治疗中能够获益。
[1] Powers W J, Rabinstein A A, Ackerson T, et al.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 Stroke, 2018, 49(3): e46-e110.
[2] Yasuda S, Kaikita K, Akao M,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J]. N Engl J Med, 2019.
[3] Kim T A-O, Lee J S, Yoon J S, et al. Optimal use of antithrombotic agents in ischemic strok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J]. Int J Stroke, 2023.
【原创文章 转载请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