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聚焦2024 ASCO | 晚期NSCLC免疫治疗进展

2024-06-14作者:贺鹏资讯

导读: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31日至6月4日在芝加哥举行。作为全球肿瘤治疗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之一,ASCO年会集结了世界各地的肿瘤学专家,分享前沿进展和科研成果。免疫治疗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mNSCLC)一线标准治疗,以帕博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mNSCLC患者带来了长生存获益。在2024 ASCO年会上,关于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的探索仍在继续,本文从优化一线方案、IO耐药后线方案、驱动基因突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后治疗进展等3个方面展开,梳理相关研究,并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茂鹏教授和洪璇教授进行研究解读。


精益求精,mNSCLC的免疫治疗进阶探索

以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代表的ICI为20%~30%的mNSCLC患者带来了长生存,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优化一线治疗方案和细节,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是当前的探索热点。进行免疫治疗联合和探寻新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或将指明方向,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也有相关研究报道,让我们一窥究竟。

ADC+免疫治疗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高效靶向化疗,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出ADC与免疫治疗联用在mNSCLC后线治疗的疗效。TROP2在NSCLC中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是重要研究靶点。

EVOKE-02研究队列A(8592)报告了戈沙妥珠单抗(SG)+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50% mNSCLC的结果,显示SG+帕博利珠单抗在PD-L1≥50%的mNSCL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活性,且不良反应可控。同时,比较帕博利珠单抗与SG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mNSCLC的EVOKE-03研究(NCT05609968)正在进行中,期待更多研究结果验证这一组合的疗效。

TROPION-Lung02亚组分析(8617)结果表明,作为mNSCLC的一线疗法,Dato-DX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Pt-CT)继续显示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无论PD-L1表达情况如何,均观察到疗效,且联合用药的耐受性符合预期。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这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ADC联合抗PD-1/L1一线治疗的mNSCLC患者的最大数据集。

双免疫联合治疗

双免疫联合一线治疗一直是临床不断探索的研究方向,在今年ASCO大会上,Checkmate-9LA(8560)更新了5年数据。随访数据表明一线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联合2个周期的化疗(N+I+C)与单独4个周期化疗(C)相比,不论PD-L1表达或组织学情况均可为mNSCLC患者提供持久生存获益。

在一由2347例mNSCLC患者组成的回顾性队列中(8549),对双免疫联合治疗和单免疫治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对治疗无应答的患者(而非对治疗有应答的患者)中,与ICI±化疗相比,双重ICI治疗延长了OS。

TOPGAN2023-01(8550)在NSCLC患者(PD-L1 TPS 1%~49% )中比较了ICI +化疗或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N+I)的疗效。研究表明,ICI+化疗组和N+I组的OS和PFS均无显著差异,且N+I组的毒性停药率较高。

免疫联合放疗

放疗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在照射野外发挥抗肿瘤作用。数项研究显示了在mNSCLC免疫治疗基础上加用放疗的疗效。一项放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mNSCLC的Ⅱ期研究(8541)表明,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放疗对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mNSCLC患者显示出很有前景的疗效。

精准探寻biomarker

找到更精准有效的biomarker指导治疗,也是一线治疗的优化重点。TMB、RNA序列标志、肿瘤纹理和血管弯曲度等biomarker相关研究展现出了不同的潜力。

TAPISTRY研究是一个Ⅱ期篮式试验,旨在评估在售靶向药物对基因组改变晚期癌症患者的抗肿瘤活性。本次大会上报告了两项相关结果,阿替利珠单抗(LBA2509)和N+I(3130)在高TMB实体瘤中均表现出抗肿瘤活性。

一项探索性分析(8578)研究了KEYNOTE-782研究中RNA序列标志与帕博利珠单抗+化疗治疗mNSCLC患者临床结果的关联。所评估的RNA序列标志中没有一个与帕博利珠单抗+化疗的临床结局相关。但不论序列标志如何,结果都支持将帕博利珠单抗+化疗作为非鳞状m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86008610通过对CP1108和CheckMate227研究回顾性分析表明,基于CT结果的肿瘤纹理和管弯曲度与免疫治疗后反应应答相关,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对这一biomarker进行验证。



进无止境,多方探索破解IO耐药难题

随着NSCLC一线ICI治疗的规范应用,耐药问题逐渐普遍。如何区分进展和假性进展(PsP)、ICI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多久,以及耐药后如何选择方案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明确进展与假进展,ICI应用2年后再挑战

PsP在ICI治疗后很常见,当不确定是否进展时( iUPD),许多医生会犹豫是否需要继续治疗。2620对1001例接受了ICI治疗的癌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际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21.1%诊断为PsP,实现客观缓解的中位OS约为60个月。仅10.5%的患者在第2次随访后确定为进展。研究认为,在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必须严格遵守iRECIST标准来验证真实的疾病进展,以排除不必要的停止治疗。

部分关键临床研究中规定ICI的治疗时间为2年,但在临床实践中,ICI的治疗时间往往超过2年。8633报告了完成2年ICI治疗后mNSCLC患者的临床结局和进展后再挑战情况。研究结果显示,2年后停止治疗的患者与继续治疗的患者的结果无差异,完成2年的初始ICI治疗后,在随后出现疾病进展并再次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多数达到了客观缓解,尤其是既往ICI治疗持续时间较长、TMB较高和组织学类型为腺癌的患者。

探寻更好后线治疗方案

大会公布了EVOKE-01研究结果(LBA8500),在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的mNSCLC患者中对比SG与多西他赛的疗效,虽然显示SG组的OS在数值上有所改善,但未达主要终点

ICARUS-LUNG01(8501)是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mNSCLC患者中使用Dato-DXd的Ⅱ期研究,通过连续组织活检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来预测治疗结局。研究表明,在大量预处理的人群中,DatoDXd显示出与Ⅲ期TROPION-Lung01研究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且非鳞癌获益更显著。

TROPION-PanTumor02中国亚组(8548)结果表明,Dato-DXd在mNSCLC后线治疗中的疗效令人鼓舞,非鳞状亚组似乎获益更多。安全性方面,与先前的研究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ADC药物的长期疗效还有待时间验证,或许ADC与其他药物联用可以带来更多获益。抗血管生成治疗也是免疫治疗耐药后的一个探索方向。遗憾的是,ICI联合VEGF TKI二线治疗mNSCLC患者的FDA分析(8595)结果表明,这一联合未显示出优于多西他赛的获益。相对较低的疗效以及该方案的附加毒性可能削弱了潜在的OS获益。


勇攀高峰,布局驱动基因突变患者耐药后治疗

EGFR TKI经治耐药无疑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免疫治疗针对后线治疗模式临床开展了诸多探索,但多以失败告终。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的HARMONi-A研究(8508),采用依沃西单抗(AK112/SMT112,一种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化疗治疗EGFR TKI经治的EGFR突变非鳞NSCLC。研究表明该联合方案在EGFR TKI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可显著改善PFS,同时安全性可控。



专家观点


Q

对于驱动基因阳性TKI耐药的NSCLC患者,您认为应该如何选择治疗策略?


杨茂鹏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



驱动基因阳性mNSCLC既往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禁区",但随着对靶向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认识及临床证据不断生成,免疫治疗有望为驱动基因阳性mNSCLC带来新希望。ICI在驱动基因阳性mNSCLC的探索包括ICI单药治疗、ICI联合化疗、ICI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和ICI联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多项真实世界研究回顾性分析表明,ICI联合治疗获益大于ICI单药治疗。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患者的体能状态、疾病进展情况和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联合方案。


Q

对于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您认为还需要对哪些方向进行探索?


杨茂鹏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为了覆盖更多的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可以挖掘一些新型的靶点,比如TIGITLAG-3TIM-3等,基于这些靶点开展新联合方案的探索。其次,基于现有的治疗,寻找更好的biomarker,寻找更精准的获益人群,让治疗发挥最佳效果。还有,研究耐药机制,克服现有治疗模式的瓶颈,让药物使用周期更长。最后,引入新型的治疗,比如肿瘤疫苗、ADC药物等,并探究更好的组合方式,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Q

随着越来越多的ADC药物问世,关于ADC联合免疫治疗的探索也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这个领域的进展和未来的前景?


洪璇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ADC与免疫治疗联合是当前临床实践的趋势,大量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提示其具有抗肿瘤效果,这种联合在肺癌的应用也逐步从后线向前推移。目前ADC在NSCLC研发布局主要包括TROP2、HER2、HER3三个相对成熟的靶点。在今年ASCO大会上,TROP2 ADC药物SG和Dato-DX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mNSCLC均表现出符合预期的抗肿瘤活性。

ADC联合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有多个方面,包括通过抗体的Fc区介导的效应功能、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的启动、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T细胞浸润的增强、免疫记忆的强化以及免疫调节蛋白(如PD-L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表达。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探索出组合优选方案,让这一联合模式产生1+1>2的效果。


Q

对于IO耐药的NSCLC患者,您认为应该如何选择治疗策略?


洪璇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假性进展是IO治疗与传统药物相比独特的反应特征,因此针对怀疑IO耐药的患者,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真正的疾病进展。在今年ASCO会议一项壁报展示的研究中显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生免疫未确认疾病进展经过再确认后假性进展的比例较高,这提示我们要尽量遵守iRECIST标准来验证真实的疾病进展,以避免不必要的停止治疗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真正疾病进展的患者,则建议依据进展类型即寡进展还是系统进展来明确后续治疗决策。寡进展患者有望从局部治疗中获益,如ICI联合射频消融和放疗。针对系统进展,KEYNOTE-010/024研究和OAK研究都表明,相比于换用其他治疗,ICI再挑战获益更显著。一些新型的组合仍在探索中,比如ADC药物、ICI联合抗血管治疗、ICI联合T细胞相关治疗等,目前仍缺乏长期疗效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专家简介

杨.png

杨茂鹏 教授

  • 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党支部书记 呼吸内二处置单元负责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

  • 医疗方向:呼吸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及未来肿瘤的数字化诊疗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增龄健康科普委员会 常务委员

  • 黑龙江省医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内镜委员会 常务委员 

  •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 黑龙江省医促会肺癌预防和规范化诊疗分会 常务委员

  • 黑龙江省医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支持专业委员会 委员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 委员

  •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肺癌青年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专家简介

洪璇.png

洪璇 教授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内一科副主任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委员

  • 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委员

  • CTONG(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 YOUNG成员

  •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常委

  • 黑龙江省医学会纵隔肿瘤专委会委员

  •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MDT专委会委员

  •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内镜专委会常委

  •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专委会常委

  •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

  • 黑龙江医疗保健促进会肿瘤精准医疗专委会委员

  • 哈尔滨市预防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法院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医疗顾问

  • 《JCO中文版》肿瘤标志物专刊编委

  •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声明: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支持,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文字审批编码:MI-PD1-6025-CN

文字审批有效期:2025-6-13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