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文总结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2022-07-26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近日,《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于《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共识共包含四个章节,围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进行较为系统地介绍。


本文先梳理一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常被称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DR的发病机制

DR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分子、生物化学机制,而且各种机制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视网膜血管及细胞的内环境稳态。目前关于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从血管神经单元角度主要涉及两大方面。


(一)血管机制


持续高血糖环境可使血‑视网膜屏障在早期即受到损害,通透性增加,微血管渗漏,晚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最终视网膜微血管细胞结构改变甚至完全丧失,并出现毛细血管的无细胞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可能与DR 严重程度相关。


(二)神经机制


视网膜神经病变是DR 发病机制中的早期事件,视网膜神经感觉功能的缺陷发生在微血管病变之前。糖尿病可导致几乎所有类型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提示DR病变过程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


DR的危险因素


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妊娠、肥胖、易感基因等(表1)。高血糖是DR或DME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关键可改变的危险因素。DR诊断后,高血糖对DR的预测价值优于病程。这提示,高血糖无论在DR发生还是病情进展过程中均起着关键作用,而且是可干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微信图片_20211203152542.jpg


胰岛素抵抗是DR进展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其他代谢危险因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下降也是严重DR的危险因素。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泌乳素、脂联素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


来源:整理自《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