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要点解析

2025-01-03作者:壹生君资讯
非原创

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了《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为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全面、科学、规范的指导,现将全文要点整理如下。


图片


PART.01
脑血管病概述


脑血管病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01
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卒中,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治疗原则为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脑灌注,可采取溶栓、抗血小板治疗等措施。同时,需进行病因诊断及危险分层,制定个体化二级预防方案。

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进行紧急评估,并启动相应的治疗。治疗目标是迅速恢复脑血流,防止卒中发生。

03
脑出血

原发性非创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治疗原则为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对于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需严格控制,以降低复发风险。

0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主要由动脉瘤破裂引起。治疗包括动脉瘤的夹闭或栓塞、脑脊液引流及脑积水处理等。在未处理动脉瘤前,需采取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血压波动等措施。

05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

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或静脉窦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同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PART.02
脑血管病急救


树立“时间就是大脑”观念,推广使用“中风120”口诀、“BEFAST”口诀等快速识别脑血管病早期症状的工具。


图片

图片


PART.03
脑血管病的预防


图片


一级预防:系发病前预防,旨在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避免或推迟首次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重点评估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以及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措施,有效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发病风险。


01
高血压控制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

02
糖尿病管理

推荐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7%,空腹血糖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

03
血脂异常干预

LDL-C水平是首要控制指标,根据危险分层设定目标值并进行降脂治疗,LDL-C目标值:极高危<1.8 mmol/L(70 mg/dl),高危<2.6 mmol/L(100 mg/dl),低/中危<3.4 mmol/L(130 mg/dl)。

04
心房颤动筛查治疗

采用多种手段加大心房颤动筛查力度,推荐应用 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分别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及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抗凝等治疗。

二级预防:指预防卒中复发,除危险因素控制外,还包括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01
脑出血的二级预防

密切监测血压,严格控制血压波动,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 mmHg。

02
缺血性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

根据病因诊断及危险分层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包括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措施。


01
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


(1)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发病30 d内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可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持续90 d。


(2)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为核心手段,药物包括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根据复发风险和出血转化风险进行个体化决策抗凝治疗启动时机。


(3)其他病因


动脉夹层:首选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考虑支架置入术。

遗传性和获得性高凝状态:避免使用增加卒中风险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获得性高凝状态首选华法林

烟雾病:药物治疗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个体化评估选择。

血管炎、肿瘤等特殊病因: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治疗,多学科管理。


02
手术干预


对于近期发生TIA或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根据个体化情况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


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病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恰当而全面的评估,必要时由患者、神经科与心脏科医师共同决策手术或药物治疗。



PART.04
缺血性卒中和TIA的临床管理


图片


01
临床表现


缺血性卒中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部分有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TIA临床表现与缺血性卒中相似,但持续时间短暂,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是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信号


02
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


疑似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尽快完善头颅CT/MRI检查。根据NIHSS评分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评估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指征。


03
主要治疗措施


  • 再灌注治疗:发病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6 h内考虑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 抗栓治疗:发病后24~48 h内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心源性卒中患者尽早启动抗凝治疗。


  • 血压管理: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急剧下降。


  • 强化降脂治疗:给予高强度他汀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 手术干预:对于近期发生TIA或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根据个体化情况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病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恰当而全面的评估,必要时由患者、神经科与心脏科医师共同决策手术或药物治疗。


PART.05
脑出血的临床管理


图片


01
临床表现


脑出血多于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时急性发病,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02
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


头颅CT/MRI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中青年自发性脑出血应行CTA/MRA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


03
主要治疗措施


  • 血压管理:发病后迅速降压,病情稳定后根据脑灌注状态调整血压。


  • 颅内压管理:用甘露醇或高渗盐水降颅压,必要时行外科治疗。


  • 止血治疗:停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根据个体化情况选择逆转剂。


  • 外科治疗:幕上脑出血出现脑疝征象时,可考虑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PART.0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管理


图片


01
临床表现


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02
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


头颅CT/CTA检查明确动脉瘤诊断和出血严重程度。DSA是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诊断金标准。


03
主要治疗措施


病因治疗:尽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开颅手术治疗。


再出血处理: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血压波动,收缩压控制在160 mmHg以内。


脑动脉痉挛及迟发性脑缺血处理:应用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和缺血。


脑脊液引流及脑积水处理:动脉瘤处理后,出血量较大者可行腰大池引流术。


PART.07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


图片


01
临床表现


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常有恶心、视力模糊、视力丧失、视乳头水肿和复视等症状。


02
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


对病因不明、复发或有静脉血栓家族史的患者,进行血栓形成倾向检查。


03
主要治疗措施


  • 病因治疗: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应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所致的治疗原发病,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急性期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急性期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


  • 颅内压管理:可采取调整体位、过度通气、渗透性利尿药治疗等措施。


  • 外科处理:可行患侧去骨瓣减压伴或不伴血肿清除术。


PART.08
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处理


图片


1.颅内压增高:首先是病因治疗,其他治疗包括体位调节、过度通气、镇静及外科治疗措施。


2.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控制急性体温升高,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3.血糖异常:如血糖>10 mmol/L时可予降糖治疗,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低血糖发生。


4.吞咽障碍和营养不良:吞咽困难者应早期提供营养与支持治疗。


5.卒中相关肺炎:正确管理气道、及时吸痰,尽量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必要时合理使用抗生素。


6.上消化道出血:应立即做好对症治疗,评估后决定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抗凝药,必要时采取胃内灌洗、抑酸及使用止血药,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等措施;常规治疗无效时,可行胃镜下高频电凝止血或手术治疗。


7.泌尿系感染: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减少感染风险。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8.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如已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时,可使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必要时外科治疗。


9.癫痫:应个体化评估卒中后癫痫发生风险,规范应用抗癫痫药物,不推荐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10.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治疗为主,可结合心理治疗、音乐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式。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发布,为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规范的指导。神经科医生应深入了解指南内容,掌握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核心要素,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诊疗服务。同时,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树立脑血管健康意识,共同守护脑血管健康。


转自:神经时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