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7月4-6日,由北京精准医学会、大连心脏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提供全方位学术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承办的第23届心房颤动学术会议(2025)成功举办。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有幸采访到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
夏云龙教授介绍,第23届心房颤动学术会议(CAFS 2025)开幕式中有一个特别环节,就是启动了中国·大连一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心血管医学技术推广示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今年也是CAFS会议首次设立“一带一路”房颤论坛,邀请“一带一路”国家的专家参会聚焦房颤诊疗现状、分享各国治疗经验及前沿进展。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一院)始终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与新疆、西藏等省份医疗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近年来重点加强了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医科大学的交流。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后不久,大医一院就派出3名专家走访哈萨克斯坦的医院,参加了相关学术会议并进行大会交流。哈萨克斯坦心律学会和丝绸之路心律学会(涵盖7个国家)主任委员、阿斯塔纳医科大学的Abdrakhmanov Ayan Suleymenovitch教授莅临本次会议。
除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专家也受邀参会,会议期间探讨医疗领域的临床和研究合作计划,推动中国智慧进入中亚的“一带一路”国家。来访的中亚专家们还参观了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未来还将探索落地“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交换、外国医生进修与培训等合作项目。
大医一院将通过“临床-科研-教育”多维度联动,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心血管领域合作,助力构建区域医疗共同体。
中国心电生理与起搏相关技术近年来进展显著,临床技术水平提升使大量房颤患者获益,并获欧美学者认可。与此同时,国内原创医疗器械研发能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助力我国心电生理技术发展。
我国患者群体基数大,在操作技术、设备器械与国际水平趋同的状态下,如何提升我国专家房颤领域的国际声量,需要我们将视野聚焦在科研上,尤其是临床研究。马长生教授致力于推进开展国内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本届心房颤动学术会议中,他分享了全球房颤领域RCT研究的热点、进展及未来方向,为国内同道提供了全球视野。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电生理团队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工作。临床方面,团队房颤手术成功率及前沿技术应用获广泛认可;科研层面,正在推进并参加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PRIORI-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索不同麻醉及深度镇静方式对AF消融手术质量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CA)的麻醉方法不一致,包括全身麻醉,深度镇静和清醒镇静。既往研究已探讨了深度镇静在房颤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主要聚焦于疼痛控制及术中安全性。然而,其对于长期节律控制效果、围手术期安全性、手术操作参数以及患者/术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术中体验等维度的获益尚未得到系统性研究。该研究有望为房颤诊疗一体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团队还规划了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优化、左心耳封堵术后相关血栓形成等单中心及多中心研究。
心房颤动会议在大连举办,既是对大医一院学术能力的认可,也离不开全国专家的支持。大医一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耕前沿领域,产出更多高水平临床研究结果,助力房颤诊疗水平提升,解决更多实际临床问题,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房颤作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心血管疾病,其科普宣传对患者的疾病认知与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当前诊疗技术进展与临床实践需求,临床医生在做房颤科普时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强调个体化、精细化。 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发展推动了诊疗进步,但术后患者面临多重现实问题。部分患者消融成功、窦性心律恢复;部分患者可能复发,需考虑再次消融;还有部分永久性房颤患者因无消融指征,需长期管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左心耳封堵术。并非所有患者术后均可停用抗凝药,需综合判断残余血栓风险,避免“一刀切”建议。同时,需普及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手表)在复发监测中的作用,帮助患者理解动态监测的必要性。
第二,警惕碎片化信息,传达严谨知识。 短视频等平台扩大了科普覆盖面,但易因断章取义导致患者误解。临床医生需在科普中传递“完整综合的判断”理念,帮助患者理解治疗选择的复杂性,避免因信息碎片化产生错误预期。
第三,回归“患者选择”的核心原则。 当前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不管是导管消融技术,还是节律或频率控制手段,抑或是新型口服抗凝药,患者往往面临多种治疗手段的选择。但部分联合方案的研究尚不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仍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patient choice”(患者选择)是诊疗决策的关键。很多治疗选择并非单一选项的完美答案,需要在跟患者充分沟通交流、知情了解的基础上,让患者和其家人做出决定,这样才会给更多的房颤患者的疾病转归、生活质量乃至心理带来全面的获益。
现在年轻的心电生理医生非常幸运,身处非常好的时代。夏云龙教授笑称,自己这一代的电生理医生,见证了房颤导管消融领域的发展。1998年,国内开始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当时做1台手术需要7、8个小时,其中射线的暴露时间就达2、3小时。每一项新技术的探索都需要电生理医生穿着几十斤的铅衣,顶着射线,一步步探索;而现在很多房颤手术已经可以零射线完成。与此同时,经过多年探索,相关机制的理解也已经比较深入。现在的年轻医生可以更加直接、快速地掌握电生理的相关技术,治疗方案选择也越来越多。
第一,看得更深。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年轻心电生理医生的期待是当“手术专家”,而非“手术匠”。作为心电生理医生,不仅要能够把技术掌握好,同时针对疾病机制的探索,对电生理知识、鉴别诊断的掌握非常重要。
第二,看得更全。房颤管理需要超越电生理层面,关注房颤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联,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房颤综合管理模式要求医生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房颤,将既往以疾病为中心的相对狭隘视角,上升到把房颤视作个体健康因素中的一个环节,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危险因素管理。
第三,看得更高。心电生理医生应从更高层面,促进前沿的诊疗技术的应用与临床的融合。AI时代背景下,心电生理医生需思考如何推进AI应用。AI依赖大数据,而心电数据(如来自手环、贴片等)恰好是心电生理自带的资源。要结合临床危险因素、共病、影像等多模态数据,利用AI助力患者长期管理。
第四,看得更有温度。年轻心电生理医生还需要关注医学人文发展。房颤治疗决策并不是单一的选择题,很多治疗方案的证据并不充分,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结局。一名好的医生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也要做温度的医生。
中国医学论坛报杨璐绫整理
感谢夏云龙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