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与肥胖相关,而且肥胖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每10年增加7%。因此,减重对于预防肥胖人群的糖尿病发生至关重要。然而,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减重收效甚微,且减轻的体重通常会在1~2年内反弹。
在此大背景下,减重手术的相关研究应声而起。数十年间,手术方式几经变更优化,由临时种植体置入转变为内镜下制造永久性解剖改变。1978年,坎申(Kanshin)等首先报告了在胃肠道外科手术中置入恒定磁场而产生无缝合的对侧吻合。此前的磁性加压装置需完整装配后要在开放手术中放置,内镜下放置小固态磁体的手术方式则因食管上括约肌狭窄等限制应用较少。本文报告的无创式磁性吻合系统( incisionlessmagnetic anastomosis system , IMAS )则可弥补这一不足,并且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一种新型的无创式磁性吻合系统
——肥胖患者的福音
■ 研究简介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采用一种无创式磁性吻合系统创建部分空肠分流是安全、有效的。该研究发表于美国的《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 2017,86(5):904-912]杂志11月刊。
该项单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纳入条件包括:① 年龄为18~65周岁的男性和未妊娠的女性;② 体质指数介于30~50 kg/m2之间,其中体质指数介于30~35 kg/m2之间者,需要至少罹患一种具有临床意义的肥胖相关并存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睡眠呼吸暂停)。剔除条件包括:① 体质指数小于30 kg/m2或者大于50 kg/m2;② 罹患1型糖尿病;③ 使用超过两种降糖药物、胰岛素,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拮抗剂。④ 既往有开腹手术史;⑤ 镍过敏(磁性装置外支架为镍钽合金材质)。
在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48岁(38~59岁),平均体质指数为41.1 kg/m2(36.8~45.4 kg/m2);其中无糖尿病者有3例,糖耐量异常者有3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4例。
图1 八角形自组装磁性装置的放置(磁力装置包含一个引导自组装的外骨架。装置能够以线性形态来通过内镜工作通道,在放置结束后,装置自我组装成八角形的环状结构。)
图2 内镜下于患者空肠处放置该磁性系统
所有入组患者均在全麻下经结肠镜以及小肠镜放置全自动装配式磁性装置(图1、图2)。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10例患者中,装置置入的成功率为100%,平均操作时间位115 分钟(98~131分钟),患者在术后平均1.7天(1~3天)后恢复正常活动。
磁性装置平均在放置13天后自行排出。
图3 术后12个月小肠吻合口的内镜下表现
患者接受了平均12个月的随访。在随访期间,第2、6及12个月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显示建立的吻合均通畅,黏膜呈正常表现(图3)。 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患者在入组时初始平均体重为120.9 kg(103.1~138.7 kg),12个月后,体重降到103.7 kg(82.2~125.2 kg),体重平均降低了14.6%(0.3%~41.8%)。患者入组时的初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8%(5.4%~10.2%),12个月后下降到了5.9%(5.4%~6.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李恒存整理)
■ 专家点评
新技术,新机遇,新变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澍田
目前,内镜下减重手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肥胖患者,该技术相对于外科减重来说是一种微创治疗的方法,已有很多的研究 证实内镜减重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但传统内镜下减重手术因其创伤大、长期效果不明确而限制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图4 部分空肠分流术后的消化液及食物分流
近期,美国一家研究机构采用了一种在内镜下可自行装配并引导部分空肠分流的无创式磁性吻合系统。通过该装置建立的空肠分流可使食物以及消化酶能尽早进入回肠(图4),使GLP-1、PYY以及其他胃肠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胃肠内环境稳定以及体重减轻。
在上述研究中,10例肥胖患者均成功的通过放置创新性磁性装置实现了部分空肠分流术,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且患者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另外,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未发现吻合口处异常以及黏膜异常。随访结束时,患者体重减轻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该装置和以往的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达到了当初设计时的目的。
由前述可见,该款无创式磁性装置应用于肥胖患者进行部分空肠分流是相对安全可靠、并且有效的。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做治疗方案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按照规范来选择,不然则会事与愿违。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8年1月11日D3版
更多消化专题资讯,请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中国医学论坛报》官方App“壹生”,关注“消化·肝病”频道,多的是,你想知道的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