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方案”领衔黏膜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北肿崔传亮、郭军教授团队牵头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方案见刊Annals of Oncology丨肿瘤研究展播

2025-03-20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Phase II clinical trial of neoadjuvant anti-PD-1 (toripalimab) combined with axitinib in resectable mucosal melanoma.新辅助抗PD-1(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用于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的Ⅱ期临床试验

发表期刊:《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Oncology(IF=56.7)

通讯作者:崔传亮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解读


背景


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较差。在一项Ib期试验中,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在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中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客观缓解率为48.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5个月。因此,我们假设在新辅助治疗阶段使用这种联合方案可能会在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中诱导出病理反应,并开展了本项试验。


患者和方法


这项单臂Ⅱ期试验纳入了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患者接受特瑞普利单抗3 mg/kg,每2周一次(Q2W),联合阿昔替尼5 mg,每日两次,持续8周作为新辅助治疗,随后进行手术,并在手术后2±1周开始接受辅助特瑞普利单抗3 mg/kg Q2W治疗,持续44周。主要终点是根据国际新辅助黑色素瘤联盟的建议评估的病理反应率。


结果


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共纳入29例患者并接受了治疗,其中24例接受了切除手术。中位随访时间为34.2个月(95%CI:20.4~48.0个月)。病理缓解率为33.3%(24例中的8例,其中4例病理完全缓解和4例病理部分缓解)。所有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为11.1个月(95%CI:5.3~1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



新辅助治疗的耐受性良好,3级-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5%(29例中的8例),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收集了17例患者基线和手术后的组织样本(5例有反应者和12例无反应者)。多重免疫组化显示,新辅助治疗后CD3+(P=0.0032)和CD3+CD8+(P=0.0038)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病理反应者中。


结论


在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中,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显示出有希望的病理反应率,并且治疗后CD3+和CD3+CD8+ T细胞浸润显著增加。


作者简介


崔传亮 教授
通讯作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泌尿肿瘤内科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0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CSCO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尿路上皮癌专业委员会秘书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头颈部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的编写

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三奖,华夏医学奖三等奖等奖项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