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5日(美国EST时间2019年11月14日),由百济神州公司研发生产的,既往在淋巴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新型产品——泽布替尼(英文商品名:BRUKINSA™,英文通用名zanubrutinib)于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这是首次经FDA“突破性疗法(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认定、“快速通道”资格并在美国成功获批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药物。我国血液肿瘤学术带头人,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赞“中国好声音”,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马军教授细数我国血液肿瘤治疗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马军教授采访视频
从全反式维甲酸到泽布替尼,血液肿瘤的中国贡献马教授指出,目前中国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以淋巴瘤为例,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加5%~20%不等。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淋巴瘤将给我们带来更高的疾病负担。目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淋巴瘤发病率约为7.1例/万人,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这也意味着我国每年约有十万余患者新发淋巴瘤。
淋巴瘤是异质性非常高的疾病,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123个亚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多,很难用单一策略治疗所有患者。
为了应对此异质性问题,我国学者也进行了非常艰难的探索,淋巴瘤专科发展迅速,由过去几十个亚专科发展到几百个亚专科,由粗放的化疗进展到精准化治疗,面对淋巴瘤,我们一直在努力。
药物治疗方面,1997年,首个CD 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开启了淋巴瘤靶向治疗的新时代。此后各种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的上市,改变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实践,让医生从面对疾病束手无措,变得让淋巴瘤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控、可治。
马教授在回顾血液肿瘤领域的发展史时指出,我们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既往我们都说,在血液肿瘤领域,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了全反式维甲酸,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获得了新生。此次泽布替尼作为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创新药,则唱响了淋巴瘤领域的中国声音,让全球患者都能受益于此新一代BTK抑制剂。
中国本土创新药,助力达到国际先进淋巴瘤诊治水平马教授指出,目前通过应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的治愈率可达70%以上。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淋巴瘤治疗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①城乡差距明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治愈率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其他地区则尚不尽如人意。②无个体化方案,面对淋巴瘤此种异质性非常大的疾病,我们的治疗策略还有待优化。③创新药物不足,我国的淋巴瘤治疗药物较欧美国家少60%~70%,新药上市约晚于欧美国家五年,因此我国的淋巴瘤治疗目前还大多以化疗为基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比例不高。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改革,需要创新,需要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目前我国血液肿瘤的创新药物还较少,继治疗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西达苯胺之后,百济神州又有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问世。临床数据提示,对于预后不佳的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及套细胞淋巴瘤,泽布替尼治疗的有效率可达80%以上,优于一代药物伊布替尼,提示泽布替尼将在淋巴瘤的治疗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马教授指出,泽布替尼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众所周知FDA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这无疑是对药物质量的肯定,也是基于前期结果良好的循证医学结果而做出的决定,期待泽布替尼能尽快在中国上市,惠及更多中国淋巴瘤患者。
不断努力,未来更可期展望未来,马教授指出,过去数十年是中国淋巴瘤领域迅猛发展的年代,每年在全球血液科年会上,都有“中国好声音”的不断发布。中国淋巴瘤专科的发展离不开老、中、青三代医师的努力,希望年轻的淋巴瘤专科医生能与研究人员联合攻关,使我们国家的淋巴瘤诊治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使我们淋巴瘤的患者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治疗。只有不断地进行基础和临床的转化,才能解决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共同研发出更多的淋巴瘤治疗新药和治疗新方法。只有这样,中国的淋巴瘤诊治水平才能立足中国,惠及世界。
CSCO抗淋巴瘤联盟前任主席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