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Orelabrutinib 在Ⅱ期试验中显示出对持续或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者有希望的疗效和安全性
发表形式:2023欧洲血液学年会口头报告,并于2024年3月发表于《美国血液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IF(2022):12.8]
通讯作者:侯宇,侯明
第一作者:石艳
主要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
通过前瞻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证实奥布替尼作为一种口服、不可逆、高选择性的BTK抑制剂,为成人慢性ITP患者提供了潜在治疗选择,对一线治疗无效或复发ITP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团队牵头的一项不可逆BTK抑制剂奥布替尼治疗成人慢性ITP的随机、开放标签、Ⅱ期研究近期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IF: 12.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孤立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介导致敏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系统经Fcγ受体过度清除是ITP的主要发病机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参与B细胞发育、存活及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激酶。奥布替尼作为一种口服、高选择性、不可逆的BTK抑制剂,已被证明可干预BCR和Fcγ受体信号通路,通过双靶点调控对ITP模型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本研究作为我国首个BTK抑制剂治疗ITP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奥布替尼用于成人慢性ITP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对一线治疗无效、不耐受或复发的ITP患者33例,将患者1:1随机分配至初始剂量为30 mg/d (18例)或50 mg/d (15例)组,给药24周。其中30 mg组若第4周时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且无明显副作用,可增加剂量至50 mg/d。主要研究终点为至少连续2次血小板计数≥50x109/L,且在血小板计数升高的前4周内未使用挽救药物。持续应答定义为第14~24周内,6次随访中至少4次血小板计数≥50×109/L,且在血小板计数升高的前4周内未使用挽救药物。
疗效评价:36%(12/33)的患者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其中初始剂量50 mg组为40% (6/15),30 mg组为22%(4/18),另有2例患者在给药剂量增至50 mg/d后达到了主要终点。27% (9/33) 的患者获得持续应答,其中50 mg组为27% (4/15),30 mg组为22%(4/18),另有1例患者虽然仅接受8周治疗,但有连续8次血小板计数超过50×109/L。50 mg组起效更快,达到首次血小板计数≥50×109/L的中位时间为9天(IQR,8-75)。
亚组分析:22例既往对糖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有应答的患者当中,初始剂量50 mg组75%(6/8)的患者及30 mg组29% (4/14) 的患者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持续应答率分别为50%(4/8)和21%(3/14)。
安全性评价:所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均为1级或2级,症状轻微。没有发生严重的TRAE或与治疗相关的出血/血栓事件。
侯明教授:
近年来,在相关指南及共识的推动下,我国ITP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目前,ITP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多项RCT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地塞米松具有起效快、完全缓解率较高、安全性较好等优势,被国内外指南作为一线激素治疗的首选。但一线治疗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即初始反应率高,但减停药量后患者的复发率也高,几乎2/3以上的患者会复发。
针对减停激素后患者复发的难题,目前我们“两条腿走路”。
其一:开发新药或老药新用(即开发现有药物的新适应证)。如BTK抑制剂,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ITP,以及其他风湿性疾病中都进行了许多探索。我们在同类药物中筛选了7种不同的BTK抑制剂,其中,奥布替尼在主动型ITP小鼠模型中,展现出较强的疗效,它不仅在B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中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还有效减轻了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所以,我们选择将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作为ITP Ⅱ期临床研究的目标药物。
结果显示,对于既往应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有效的ITP患者,奥布替尼有效率可高达75%,持续缓解率也能够达到50%。由此可见奥布替尼的升板作用明确,甚至与国外已发表的Rilzabrutinib Ⅱ期研究结果相当。与之不同的是,本研究中我们选用小剂量奥布替尼,从而使患者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都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关于发掘新药,除BTK抑制剂外,脾脏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FcRn拮抗剂、补体C1抑制剂、BAFF-R抑制剂等药物都具有广阔地应用前景。
其二:联合用药。在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的基础上,联合TPO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等,联合用药比单药治疗显示出更好的长期疗效。近年来,ITP联合治疗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我相信通过“两条腿走路”,未来有希望攻克ITP患者一线治疗持续缓解率低的世界性难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教授,研究员,博士(后)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委会委员等。长期从事ITP分子免疫调控和特异性诊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 Haematol、Blood(5篇)、Cell Mol Immunol、JHO等发表中国科学院1区Top论文12篇。参与制定出凝血中国指南或专家共识8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2位),多次受邀在ISTH等国际血液学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后)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佳医师,山东大学杰出医学专家,国之名医等称号。兼任ITP国际工作组指南制定专家组成员、ASH资深会员、APSTH执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血栓与止血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等。
长期致力于IT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牵头制定8项ITP诊治中国指南或专家共识,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受邀专家参与制订了国际ITP共识更新(2019年版);主持承担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在SCI源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1篇发表于国际医学顶刊NEJM(IF:158.5),16篇发表于国际血液学顶刊Blood,被国际血液学权威专著多次引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副组长、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委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血小板疾病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组织细胞疾病专委会委员等。长期致力于ITP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省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在ITP的异常免疫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Blood、J Thromb Haemost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13篇,获得8项省部级及国家级奖励,其指导的研究生多次在ISTH、ASH等国际重要会议上做报告,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