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 吴东
所有下消化道出血(LGIB)患者均应接受血型、血常规、肝肾功及凝血指标检测。对于不能排除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患者,可考虑置入鼻胃管并进行胃冲洗,冲洗出血性胃液可明确UGIB存在。但若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且幽门保持关闭,则鼻胃管冲洗可能出现假阴性。鼻胃管的另一用途是给予清肠剂(口服困难者),以完成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
近年来内镜和影像技术发展较快,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LGIB的诊治面貌,尤其以结肠镜和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最为突出。本文将对LGIB的内镜和影像学诊断评估进行总结。
结肠镜
结肠镜可直视观察黏膜病变并取活检,是诊断LGIB病因的最佳方法(图1)。文献报告89%~97%的LGIB患者可经急诊结肠镜检查而获确诊。在部分出血病例,结肠镜还可通过金属夹、氩离子凝固术、黏膜下注射、喷洒止血药物、内镜下套扎、外置内镜金属夹等技术在内镜下止血。基于这些优势,目前结肠镜已成为急性LGIB的首选诊疗手段。
图1 通过结肠镜确诊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A,结肠癌;B,溃疡性结肠炎;C,结肠血管畸形
但是关于结肠镜在LGIB的应用仍有一些争论,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首先是最佳检查时机。理论上来说,出血后越早实施内镜检查,越有可能发现活动性出血,因此有学者主张争取在出血后12~24 h内进行结肠镜,理由是这样有助于及早发现出血病因,降低再出血率,缩短住院时间。但出血急性期也存在病情不稳定、肠道准备困难等不利因素,必要时应结合病情进行个体化决策。
其次是关于肠道准备的必要性。对于出血速度较快的LGIB,鲜血本身就有一定的清肠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急诊结肠镜不一定都需要肠道准备。带有注水功能和大直径工作钳道的治疗内镜应用日益普遍,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对肠道准备的依赖。但在无肠道准备的情况下完成全结肠检查的成功率下降,且内镜视野不清,检查风险增高。
因此,只要患者病情允许,在结肠镜检查前应尽量完成肠道准备。聚乙二醇(PEG)安全性较好,不增加再出血风险,是LGIB患者的首选清肠剂,推荐剂量为3~4 L,理想情况下患者服用PEG数小时后排便呈清水样,为内镜检查的时机。
当然,并非所有LGIB患者均需提前服用PEG,以下情况可考虑不用清肠剂而直接试行结肠镜:① 病情不允许肠道准备,例如出血速度较快而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② 预先掌握了出血部位和原因(例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③ 估计出血位于直肠或左半结肠,且内镜下止血有一定的把握。
CT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是近年来LGIB诊断技术的重要进展。MDCTA较常规CT明显提高了扫描速度,可获得高分辨率的薄层轴位图像,适合显示肠道病变。通过外周静脉(通常是肘静脉)以较高速度(4 ml/s)注入造影剂,在动脉期及门脉期若发现造影剂溢入结直肠,则提示活动性LGIB(图2)。
文献报告MDCTA可检出0.3 ml/min的急性LGIB。检查前应避免应用口服对比剂,以免干扰对肠腔内积血的判断。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MDCTA诊断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为86.0%,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60.6%,准确率88.5%。
荟萃分析表明,MDCTA对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的总体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92.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35,基本可以取代传统血管造影的诊断作用。MDCTA诊断活动性LGIB具有简单、快速、无创等优势,并且可显示病变形态学特征以指导后续治疗,但也存在射线暴露、造影剂过敏、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临床应予注意。
图2 CT血管造影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A,患者女性,41岁,血便伴发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盲肠造影剂外溢入肠腔,经手术确诊为克罗恩病;B,患者男性,40岁,脓血便8周,住院期间突发大量鲜血便,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横结肠造影剂外溢,诊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肠炎
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是对急性LGIB敏感性较高的检查,可检出0.1~0.5 ml/min的出血。其原理是应用99m锝(99mTc)标记红细胞,若发现局部肠道有放射性物质异常浓聚,浓聚灶随时间延长而趋于显著,并且有沿着消化道移行的趋势,则高度提示该部位存在活动性出血。
文献报告核素显像对急性LGIB的阳性率为45%~90%。该技术无创、安全,缺点在于只能靠腹部投影大致判断出血部位,故定位诊断准确性不高。例如,右下腹放射性异常浓聚的患者其出血病灶可能是盲肠或升结肠,也可能在回肠,甚至可能是(冗长的)乙状结肠。近期一项对照研究发现,核素显像对于急性LGIB的检出率与CT血管成像相仿,但定位诊断准确率却显著低于后者(30%比53%)。因此,目前核素显像只是LGIB的辅助性诊断工具。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是有创性的检查,可发现0.5 ml/min的LGIB。该技术一大优势是在明确出血部位后,通过超选择栓塞(superselective embolization)罪犯血管而止血。
荟萃分析发现,血管造影联合栓塞对憩室引起的急性LGIB止血成功率达85%,但对其他病因所致LGIB止血成功率却仅有50%。再出血率高(22%)是该技术的主要不足,其原因是肠道血供侧支循环较少,栓塞易造成肠缺血、坏死,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7%。还有研究指出,血管造影对急性LGIB的诊断阳性率显著低于急诊结肠镜检查,且前者有造影剂肾病等不良反应。基于这些原因,目前血管造影在LGIB的应用已趋于减少。
(来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相关链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