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 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 何静兵
4月10日是世界肾脏日,在诸多疾病高发的今天,关注肾脏健康已经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事情。谈到肾脏疾病,第一个想到的检查就是尿常规,看似普通的尿常规其实大有学问,其中隐藏着健康的密码和疾病的信号,甚至还读出肿瘤的踪影……
正常值参考范围为5.0 ~7.5,酸碱度受饮食、药物、疾病等影响比较多。
碱性尿:多见于素食者、进食碱性药物等。
酸性尿:多见于肉食者,或者进食酸性药物、维生素C、酸中毒、糖尿病等。如血液PH呈酸性,尿液仍是碱性,有可能是肾小管酸中毒;婴儿多为偏碱性尿。
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1.015 ~ 1.025;随机尿:1.005 ~ 1.030;新生儿:1.002 ~ 1.004。
尿比重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尿比重低,可见于饮水多,也可见于尿崩症、肾衰多尿期、急性肾小管坏死。尿比重高,可见于饮水少,或者高热、胃肠炎、糖尿病、蛋白尿、急性肾小球肾炎。
尿白细胞异常常见于泌尿道感染、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嗜酸性膀胱炎等。
阳性表明尿里可能存在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及非发酵菌。尿液在膀胱停留4小时才能监测到,若尿液在膀胱中的时间短,亚硝酸盐检测可能会呈阴性。
持续性蛋白尿多见于病理情况,见于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肿瘤、SLE、紫癜性肾病、心衰、糖尿病、高血压等。
一过性的蛋白尿也可见于生理状况,如剧烈运动 、受寒 、精神紧张、直立等诸多因素下出现肾血管痉挛,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可能会出现蛋白尿,但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不超过0.5 g/24 h。
当尿内混有大量血 、脓液 、阴道分泌物或留置尿后细菌繁殖时,尿蛋白定性也可为阳性。
碳水化合物能量不足时,机体为满足能量需求而分解脂肪,则会出现酮体。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剧烈呕吐、子痫、禁食过久及全身麻醉后、肾小管疾病等。
正常参考值为阴性或弱阳性,阳性常见于肝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需结合肝功能、血常规等,区别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尿糖阳性建议进一步检测空腹血糖,如血糖高,尿糖阳性,考虑糖尿病;血糖正常,尿糖阳性,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糖类食物摄入过多或静脉输注葡萄糖, 也会出现尿糖阳性。
尿中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存在即潜血阳性。有潜血时,需进一步完善尿沉渣试验。
如果潜血阳性,但未发现红细胞,有三种可能:尿比重低,有可能是红细胞被稀释;有可能是放置时间长,红细胞破坏;也有可能溶血。
肛周病变如便秘、痔疮、肛裂等,由于污染尿液也会出现潜血阳性。
食用蔬菜、水果、含有维生素C药物等,可以出现阳性。
正常人尿中0 ~ 6个红细胞/uL。
红细胞计数增多可见于感染、结核、结石、肿瘤、炎症、过敏性紫癜、经期、宫外孕、血管发育畸形(如胡桃夹综合征等)、肝豆状核变性(白细胞高于红细胞)、凝血异常(血友病)等。
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暂时性血尿。
尿中所见上皮细胞由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脱落。肾小管为立方上皮,在肾实质损伤时可出现于尿中。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均覆盖移行上皮细胞。尿道为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近尿道外口处为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所覆盖。以上部位有病变时,尿中相应的上皮细胞增多。
管型是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在剧烈运动、发热、麻醉、心功能不全时,肾受到刺激后尿中可出现透明管型。
往往与饮食、药物等相关。尿酸盐结晶,尿液淡红色;磷酸盐和碳酸盐结晶可见白色浑浊。如其他无异常,则不需要干预;如伴随其他症状,需除外结石、痛风等情况。
提示有真菌感染,建议行中段尿真菌培养+药敏。
粘液丝高常与感染有关,有时也与尿液浓缩程度、饮水不足等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对症处理。
受饮食、水分、药物影响较大。正常尿颜色为淡黄色,一般摄入水分不足,尿液颜色深,摄入水分多,颜色浅。
尿液呈红色:与服用某些药物有关如利福平,还可见于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
尿液呈黄褐色:见于黄疸(胆红素尿),也可见于服用大黄,维生素 B2 等药物,还可见于有大量尿酸沉淀的尿液。
尿液呈橘黄色:可见于失水或高热,或直接尿胆素过多,服用番泻叶可使尿液呈黄红色。
尿液呈暗褐色、酱油色或褐色:见于酸性血尿,酸性血红蛋白尿,木榴油,水杨酸,本脂或间本二酚中毒,服用左旋多巴,氨苯蝶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可使尿液呈褐黑色。
尿液呈绿色:见于服用亚甲蓝,靛卡红后,胆红素尿放置过久氧化为胆绿素时也使尿液变绿,服用左美丙嗪可使尿液呈茶绿色。
尿液呈乳白色:见于乳糜尿,脓尿,含磷酸盐沉淀尿。
尿液几乎无色: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萎缩、多囊肾等病。
正常人新鲜尿液,呈清晰透明样。当新鲜尿液在体外放置后,可见少量混浊或微量絮状沉淀,女性尿液更为明显。
极度清晰透明: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多尿者;
洗肉水样混浊:见于血尿;
灰白色云雾状有沉淀:见于脓尿;
云雾状但无沉淀:见于菌尿;
白色混浊:见于脂肪尿或乳糜尿。
尿液初排出时即混浊:则是病态,提示可由下列原因引起:尿中含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上皮细胞和黏液丝等,加热加酸后混浊度变化不大。
尿中含有脂肪球如乳糜尿,在镜下可检出脂肪球,加乙醚可溶解,乳白色尿液变澄清。
另外还可以结合尿三杯试验来判断:第一杯混浊,第二,第三杯透明,见于尿道炎;第一,第二杯透明,第三杯混浊,见于前列腺炎,精囊炎;三杯均混浊,见于后尿道,膀胱或肾盂感染。
红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基底膜完整,红细胞被破坏,形成畸形红细胞,畸形红细胞超过1/3为肾小球源性;若基底膜破坏(严重肾衰、SLE),则红细胞形态不变。红细胞形态呈均一性,大多为感染、结石引起。
有些尿常规检验还包括尿白细胞酯酶、细菌计数等与尿路感染有关的检验项目。
尿白细胞酯酶:存在于白细胞中,如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白细胞破裂导致尿中未见白细胞,但尿中可出现白细胞酯酶,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有重要价值,阴性结果在较大程度上可排除尿路感染。
细菌计数:尿细菌计数高于阈值时,对尿路感染有诊断价值,常提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属感染可能。
来源: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