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连登Cell、Nature的抗癌新星,如何以毒攻毒? | 今日前沿

2025-04-01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溶瘤病毒(OVs)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可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既往,溶瘤病毒已在鼻咽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效果,是治疗实体瘤极具前景的策略。


近期,两项中国学者领衔的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让病毒成为抗癌武器,为人类对抗癌症征途再添利器,也让晚期癌症患者迎来了新的生机。本文整理报道两项研究成果,并对溶瘤病毒这一新型抗癌武器进行介绍。





溶瘤病毒疗法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生机


图片


2025年3月1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自然》(Nature) 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Oncolytic virus VG161 in refracto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为难治性肝细胞癌困境带来“破冰”曙光——新型溶瘤病毒 VG161 首次在人体试验中展现惊人潜力。论文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廷波教授。


该研究首次通过多中心1期临床试验评估了溶瘤病毒VG161在难治性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及初步疗效。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溶瘤疱疹病毒(HSV),携带了IL-12、IL-15、IL-15Rα以及PD-1/PD-L1阻断融合蛋白,能够增强免疫激活并重塑肿瘤微环境,相当于给免疫系统装上“涡轮增压”。如果把肿瘤比作敌方堡垒,那么VG161就是能够突破防线、内部爆破,并召唤援军的特种部队。


临床试验数据


在37例可评估的患者中,疾病控制率(DCR)为 64.86%(24/37例病情稳定);客观缓解率(ORR)为 18.92%(7/37例肿瘤显著缩小);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2.9个月,总生存(OS)为12.4个月,优于历史数据。对于既往接受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效果更佳,中位OS期翻倍(17.3个月对7.4个月)。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非注射区病灶的坏死和缩小程度优于注射区病灶,这提示了VG161可能通过激活全身免疫产生“远隔效应”。


在 44 例接受治疗的难治性肝细胞癌患者中,无剂量限制性毒性,最常见副作用为可控的发热(86.4%),且无病毒扩散至唾液、尿液等风险。


图片


肿瘤微环境“破冰”之谜


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等技术,揭开了VG161的“破冰”密码:


  • 免疫荒漠变绿洲:

溶瘤病毒治疗后肿瘤内杀伤性T细胞增加了5倍;


  • “远攻”优于“近战”:

非注射区病灶的免疫反应更活跃,肿瘤的坏死和缩小程度优于注射区病灶;


  • 耐药逆转机制:

重塑免疫微环境,使“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


这些发现也解释了为何部分对PD-1抑制剂无反应或耐药的患者,在接受VG161治疗后重新获得治疗应答。


疗效预测模型


研究团队还开发了ViroPredict 1.0模型,通过检测5个关键基因(例如SETD9、NCKAP5)成功识别可能受益于VG161的患者,实现准确预测患者生存期(高风险组生存期缩短60%),该模型已开放在线平台供研究者使用,从而帮助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为二线治疗失败的难治性肝细胞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该研究 77% 的入组患者为乙肝相关肝癌,这是我国主要的肝癌患者类型,且该研究显示,抗乙肝病毒药物并不影响 VG161 的疗效。





巧用溶瘤病毒,让肿瘤变“猪肉”


图片


2025年1月17日,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教授、石玮教授、张坤教授和钟莉娉教授等人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了题为“Hyperacute rejection-engineered oncolytic virus for interventional clinical trial in refractory cancer patients ”的研究论文。


团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伪装”肿瘤细胞,使其看似猪器官,从而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猛烈反击。研究人员利用对人类无害的新城疫病毒(NDV)作为载体,插入猪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α1,3GT)基因,构建出新型病毒NDV-GT。该病毒在感染肿瘤细胞后,可使肿瘤表面表达异种抗原αGal,触发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从而引导免疫系统精准消灭肿瘤细胞。


图片


在临床前实验中,基因编辑的肝癌食蟹猴在接受NDV-GT静脉注射后,平均生存期从未治疗时的四个月延长到超过六个月。随后的临床试验也显示出令人振奋的结果
:23例晚期耐药癌症患者中,90%的患者获得了疾病控制(包括肿瘤缩小或停止生长),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或明显的免疫中和抗体生成,充分证明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应用潜力。


NDV-GT凭借溶瘤病毒的天然特性与免疫排斥反应的巧妙结合,既能够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又能显著降低传统疗法带来的副作用风险。在猴子与人体试验中均表现出的卓越抗肿瘤效果,预示其在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可能具有革命性前景。
未来,NDV-GT有望进一步优化,成为晚期癌症治疗的重要突破点。


该研究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可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方向。





溶瘤病毒是什么?如何攻击癌细胞?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是一类天然或经基因改造的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与传统免疫治疗比,具有靶向性好、杀伤肿瘤途径多、可基因编辑方向多样等优势。


溶瘤病毒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大量增殖,过度增殖的病毒颗粒裂解肿瘤细胞,新的病毒颗粒从裂解的肿瘤细胞中释放,感染邻近肿瘤细胞。



抗肿瘤免疫反应:

裂解的肿瘤细胞释放出损伤相关分子、肿瘤相关性抗原等细胞因子和肽段,激活机体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发挥作用。同时可调节肿瘤微环境,溶瘤病毒的感染可增强免疫细胞在肿瘤部位的浸润能力和活性并减少免疫抑制型细胞的数量,从而逆转肿瘤组织内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将“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



破坏肿瘤血管系统:

肿瘤的血管系统可为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提供营养,有研究报道溶瘤病毒可通过破坏肿瘤血管发挥作用。

f1cc662d94bdfec641a2ad63a7a5d431.png

溶瘤病毒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Tian Y, Xie D, Yang L. Engineer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oncolytic viruse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7(1):117.]


根据是否进行过基因改造,溶瘤病毒主要分为两类:


(1)经过基因重组优先在肿瘤细胞内进行增殖的病毒,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牛痘病毒等。


(2)野生型病毒株和天然的弱毒病毒株,如呼肠孤病毒、新城疫病毒和副痘病毒等。根据遗传物质类型,溶瘤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DNA病毒以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为主;RNA病毒以呼肠弧病毒、麻疹病毒为主。


8508cced71241f3245938eb90908b98e.png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经过基因修饰/改造的OV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全球溶瘤病毒研究在更多的病毒种类、作用靶点、适应证、给药途径、联合治疗策略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溶瘤病毒产品上市和新的适应证获批,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综合整理自:生物世界、中国抗癌协会、NCCGCP1962。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