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医生护士这样做心肺复苏,可能随时吃官司

2020-08-09作者:论坛报心血管热点
冠心病

全民视频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处在摄像头之下。


无论是院外还是院内心脏骤停,都是生死时刻,是一个高度被关注的场景,也是镜头最容易聚焦之处。


在镜头聚焦之下,每一个步骤都被放大、解读和审视,由于急救措施的合理性与患者存活高度相关,一旦急救措施不到位,而患者没能复苏成功,这样不规范的急救过程将很难获得公众的理解。


最近看到几个急救视频,有不少低级错误。视频就不展示了,我用文字说一说。


案例一:在一个医院内的心脏骤停现场,患者在濒死喘息,一个医生居然在给患者测血压,难道识别心脏骤停需要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来辅助吗?在心肺复苏培训的时候,不是三个指标:反应、呼吸、颈动脉搏动吗?怎么现实中用血压计呢?


案例二:在一个院外心脏骤停现场,现场一位护士恰好遇到参与急救,胸外按压速度高达180次/分钟。我们知道,复苏指南推荐的胸外按压速度是100-120次/ 分钟,在这样的速度下,能产生最好的血流,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如果速度过快,则按压的深度和胸廓回弹也将不达标,效果很差。心肺复苏是医护人员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最多、培训最频、年年考核,然而我们在考核的时候都是高分通过,而现实抢救却速度快到只剩残影。也不能怪护士没学好,而是我们医疗体系的继续教育培训存在严重问题。


案例三:也是一个院外急救现场,一个溺水的患者,被救上岸,现场有目击者已经开始心肺复苏,急救车到达,下来了穿白大褂的,让按压的施救者停下来,医生给患者四肢挨个接上心电导联,录制了一份心电图,然后继续开始按压,按压手法像在揉面。这施救流程很吓人。再重复一次,我们识别心脏骤停,用的是反应呼吸脉搏,不是做心电图,这样做心电图耽搁宝贵的心肺复苏时间。在按压过程中你接上心电监护再去查看心电,才是规范的做法。


作为一个急诊医生,急救老师,有时夜鹰真的看不下去,经常就写写纠错的文章。但也有好心的网友说,“就目前医疗环境下,老师在写这种科普文章的时候,还请再加工一下,虽然做的不妥,但我们依然要保护同行!关上门,怎么说都行,对公众讲就需要注意!相关信息需要加工!避免给当事人不必要的麻烦!只是建议,如有不妥,请批评。”


我觉的网友说的很对。


但我们关着门说了这么多年,并没有多少改变。某些当事人实际上给大众、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这类急救人员继续这样下去,会给医疗系统带来无穷的麻烦,该淘汰的还是要淘汰。医疗系统内部不淘汰他们,法院会淘汰他们。


如果医疗系统自身不反思、不改变,就将继续失去大众的信任。


确实,120急救自身的使命很高,却经常是个烂摊子,是个费力看不到前途和钱途的活。这样的活很难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从业者,有人用就阿弥陀佛了,不要谈那么高的要求。


但,毕竟这是个救命的活。

自己选的活,含着泪也要做下去。


不要求太多,先做到三点:

1 用正确的方式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心肺复苏

2 按压速度、深度要达标

3 尽早除颤

谢谢每一个参与急救的普通现场目击者和医护人员。


注意,现场急救时,目击者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即使急救不规范,也不担责,这是见义勇为,并非职责所在。


来源:急诊夜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