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做手术给医生送个红包,手术会做得更好吗?

2020-08-03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医患沟通

经常性的看到或者听说有病人在医生手术前送红包,以期待医生手术做得好一点之类的,真的有必要吗?

 

某市人民医院的楼下,老张一个人默默地抽着烟,有个糟心的事。一周前老张的母亲确诊为结肠癌,完善了各项检查后住院,安排后天做手术。

 

明天术前谈话时要不要送个红包?送多少钱合适?除了主刀之外,麻醉师,助手,管床大夫要不要送?从小老张就不太善于跟人打交道,如何把握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分寸感一直都让他头疼。

 

于是,老张给小刘打了个电话,小刘是老张表弟,正在医学院读研究生,小刘说:“不用送红包!送不送红包,手术都是一样做。手术是个规范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医生不会自己去改。现在医患关系多紧张啊,主任收入都不低,不会为了你那点红包钱去冒险。听说医院自己人住院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反而高,说明医生太关注了,手术倒容易出问题。”

 

老张心情稍松,但还是不放心,老张又给老宋打了个电话,老宋是老张的师兄,毕业后去了大学,现在是副教授。老宋说:“你知道在医疗服务深度市场化的美国,知名专家看个门诊都要几千美元,咱们的专家门诊只要两三百人民币,优质医疗服务的定价被政府压到了极低。然而中国的有钱人并不少,市场认可的价格实际上很高,所以两三百元的知名专家门诊你很难挂到,有人愿意出高价从黄牛那里买号。这叫市场规律,俗称看不见的手。手术红包其实因为市场化价格和政府定价之间形成了很大落差,出现了套利空间,是对医生收入的另一种补偿。”

 

挂了老宋的电话,老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听老宋的意思这红包还是得送?


640.webp (1).jpg

病友调查:送了红包的手术满意度更低

 

为了解决病人家属的困惑,我们在熊猫病友群发起了一项关于手术红包的调查,共收到911份问卷,其中有效(做了手术)的816份。

 

参与调查的800多名患者大部分来自京津冀、江沪浙、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诊的医院多为北上广和省会城市的肿瘤医院和综合医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一二线医院的实际情况。

 

调查显示,没送红包对手术效果满意的有388人,显著高于送了红包对手术效果满意的290人。送了红包、手术效果不满意的高达82人,没送红包、手术效果不满意的只有36人。认为红包对手术有帮助的816人里只有173人,仅占21%!送红包不能提高手术质量和满意度!送了红包的手术满意度更低可能与较高的心理预期有关系。

 

医生:红包提高不了手术质量

 

很多人送红包为了想让医生像考试一样超常发挥,这个就是你想多了。常规手术不需要红包一样做得很好。

 

主刀一般不会全程参与手术,比如开关腹、探查等环节往往都是助手完成。一台3小时的手术,主刀可能只出现一个小时,把关键步骤做了,但他也不会把这些步骤交给别人,万一做坏了,自己就得担责任。99%的手术过程,大家并非像高考一样聚精会神,而是轻车熟路,重复无数遍的套路,一边聊天一边进行的。

 

如果主刀突然不聊天了,开始骂这个肿瘤怎么长成这个鬼样子,周围的医生、护士开始屏气凝神,这就是遇到了大麻烦了。主刀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解决问题上,别的东西他一概考虑不到,这种情况送了红包也不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手术完成后,手术医生洗手换衣服走人,麻醉医生一个人陪着你,等你醒来。如果你醒不过来,他就摊上大事了,给他红包,他也不愿意让你多睡一会儿。

综上所述,红包不会改变麻醉师、主刀、助手、护士的任何术中行为,更多的是缓解家属的焦虑。当然给了红包后,医生可能跟你聊病情时能多说几句安慰的话,能加个微信聊几句天。至于这些有多重要,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考虑。

 

医生收入不靠红包

 

学医很苦,博士毕业后还要进行3年基本没有收入的规范化培训(规培),年轻的医生又忙又穷,但是随着经验和资历的积累,收入水平也会持续增长,医生的职业生涯很长,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专家还活跃在一线。

 

根据“医学界”发布的2018年医生收入的问卷调查,中国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11.7万元,其中一二线城市、东南沿海,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收入明显更高。而且手术耗材、药品返点等隐形收入还并未统计在内,因此医生的实际收入无疑会比统计数据更高。

 

虽然收入无法和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工作强度很大,但是多数医生的实际收入水平处于社会的中上水平,对自己的收入还是基本满意的。而知名专家的收入更是处于社会的金字塔顶端,有的外科专家一年外出飞刀数百台手术,通过合法的多点执业就能获得极高的收入,并不指望那点红包的钱。

 

高效、低价和体验三者不可兼得

 

我国的医疗服务没有像很多国家一样完全由市场定价;也没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而是牺牲一部分就医体验,选择了高效和低价,走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尽管医疗改革每每举步维艰,进退失当,每次试水都会引来无数非议。但我国的低收入人群也有机会享受到顶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是对生命权平等最大的敬畏和尊重。

 

每个行业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医生是从业者素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群体,但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部分,都会趋利避害。不要苛求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不要把医院想象成充满套路和潜规则。

 

手术红包作为医疗改革中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归因为医德沦丧、患者惯得或者监管部门不作为。随着医生合法收入水平的提高,监管力度的加强,已经有明显好转的趋势。我们作为患者群体,也可以从自身做起,信任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同样能够起到扭转风气的作用。

 

医生术前谈风险真得就是在谈风险,并不是暗示你送红包;医生术前让你签不送红包的协议书是卫健委的硬性规定,也不是暗示你送红包。不管处理什么关系,自己都不要太拧巴。一边千方百计送红包,一边抱怨医生收红包,医患关系的紧张常常源于这些逻辑上不能自冾的病友。

 

走正规渠道求医,自己多做调研和准备,一样可以事半功倍。有什么需求和疑惑跟医生直说,他们太忙了,很难体会到话外之音和过于委婉的表述。物质赠予也不必完全杜绝,给为了看门诊而吃不上午饭的医生买杯咖啡,给夜里值班的护士送些零食,同样可以传递我们的善意。医患沟通,也不外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来源:熊猫和朋友们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