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经常性的看到或者听说有病人在医生手术前送红包,以期待医生手术做得好一点之类的,真的有必要吗?
某市人民医院的楼下,老张一个人默默地抽着烟,有个糟心的事。一周前老张的母亲确诊为结肠癌,完善了各项检查后住院,安排后天做手术。
明天术前谈话时要不要送个红包?送多少钱合适?除了主刀之外,麻醉师,助手,管床大夫要不要送?从小老张就不太善于跟人打交道,如何把握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分寸感一直都让他头疼。
于是,老张给小刘打了个电话,小刘是老张表弟,正在医学院读研究生,小刘说:“不用送红包!送不送红包,手术都是一样做。手术是个规范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医生不会自己去改。现在医患关系多紧张啊,主任收入都不低,不会为了你那点红包钱去冒险。听说医院自己人住院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反而高,说明医生太关注了,手术倒容易出问题。”
老张心情稍松,但还是不放心,老张又给老宋打了个电话,老宋是老张的师兄,毕业后去了大学,现在是副教授。老宋说:“你知道在医疗服务深度市场化的美国,知名专家看个门诊都要几千美元,咱们的专家门诊只要两三百人民币,优质医疗服务的定价被政府压到了极低。然而中国的有钱人并不少,市场认可的价格实际上很高,所以两三百元的知名专家门诊你很难挂到,有人愿意出高价从黄牛那里买号。这叫市场规律,俗称看不见的手。手术红包其实因为市场化价格和政府定价之间形成了很大落差,出现了套利空间,是对医生收入的另一种补偿。”
挂了老宋的电话,老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听老宋的意思这红包还是得送?
为了解决病人家属的困惑,我们在熊猫病友群发起了一项关于手术红包的调查,共收到911份问卷,其中有效(做了手术)的816份。
参与调查的800多名患者大部分来自京津冀、江沪浙、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诊的医院多为北上广和省会城市的肿瘤医院和综合医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一二线医院的实际情况。
调查显示,没送红包对手术效果满意的有388人,显著高于送了红包对手术效果满意的290人。送了红包、手术效果不满意的高达82人,没送红包、手术效果不满意的只有36人。认为红包对手术有帮助的816人里只有173人,仅占21%!送红包不能提高手术质量和满意度!送了红包的手术满意度更低可能与较高的心理预期有关系。
很多人送红包为了想让医生像考试一样超常发挥,这个就是你想多了。常规手术不需要红包一样做得很好。
主刀一般不会全程参与手术,比如开关腹、探查等环节往往都是助手完成。一台3小时的手术,主刀可能只出现一个小时,把关键步骤做了,但他也不会把这些步骤交给别人,万一做坏了,自己就得担责任。99%的手术过程,大家并非像高考一样聚精会神,而是轻车熟路,重复无数遍的套路,一边聊天一边进行的。
如果主刀突然不聊天了,开始骂这个肿瘤怎么长成这个鬼样子,周围的医生、护士开始屏气凝神,这就是遇到了大麻烦了。主刀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解决问题上,别的东西他一概考虑不到,这种情况送了红包也不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手术完成后,手术医生洗手换衣服走人,麻醉医生一个人陪着你,等你醒来。如果你醒不过来,他就摊上大事了,给他红包,他也不愿意让你多睡一会儿。
综上所述,红包不会改变麻醉师、主刀、助手、护士的任何术中行为,更多的是缓解家属的焦虑。当然给了红包后,医生可能跟你聊病情时能多说几句安慰的话,能加个微信聊几句天。至于这些有多重要,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考虑。
学医很苦,博士毕业后还要进行3年基本没有收入的规范化培训(规培),年轻的医生又忙又穷,但是随着经验和资历的积累,收入水平也会持续增长,医生的职业生涯很长,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专家还活跃在一线。
根据“医学界”发布的2018年医生收入的问卷调查,中国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11.7万元,其中一二线城市、东南沿海,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收入明显更高。而且手术耗材、药品返点等隐形收入还并未统计在内,因此医生的实际收入无疑会比统计数据更高。
虽然收入无法和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工作强度很大,但是多数医生的实际收入水平处于社会的中上水平,对自己的收入还是基本满意的。而知名专家的收入更是处于社会的金字塔顶端,有的外科专家一年外出飞刀数百台手术,通过合法的多点执业就能获得极高的收入,并不指望那点红包的钱。
我国的医疗服务没有像很多国家一样完全由市场定价;也没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而是牺牲一部分就医体验,选择了高效和低价,走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尽管医疗改革每每举步维艰,进退失当,每次试水都会引来无数非议。但我国的低收入人群也有机会享受到顶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是对生命权平等最大的敬畏和尊重。
每个行业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医生是从业者素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群体,但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部分,都会趋利避害。不要苛求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不要把医院想象成充满套路和潜规则。
手术红包作为医疗改革中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归因为医德沦丧、患者惯得或者监管部门不作为。随着医生合法收入水平的提高,监管力度的加强,已经有明显好转的趋势。我们作为患者群体,也可以从自身做起,信任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同样能够起到扭转风气的作用。
医生术前谈风险真得就是在谈风险,并不是暗示你送红包;医生术前让你签不送红包的协议书是卫健委的硬性规定,也不是暗示你送红包。不管处理什么关系,自己都不要太拧巴。一边千方百计送红包,一边抱怨医生收红包,医患关系的紧张常常源于这些逻辑上不能自冾的病友。
走正规渠道求医,自己多做调研和准备,一样可以事半功倍。有什么需求和疑惑跟医生直说,他们太忙了,很难体会到话外之音和过于委婉的表述。物质赠予也不必完全杜绝,给为了看门诊而吃不上午饭的医生买杯咖啡,给夜里值班的护士送些零食,同样可以传递我们的善意。医患沟通,也不外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来源:熊猫和朋友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