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往往离不开抗血小板、抗凝以及溶栓,它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
此前我们详细了解了正常止血过程、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本节继续学习抗栓治疗!
!!!文末可阅读系列文章
与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不同,溶栓不是抑制血栓的形成,而是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掉。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有人会问,能把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给每个病人都用用岂不是很好?但不幸的是,溶栓药价格不菲, 仅对新近形成的血栓有效 ,并且不是100%都能成功,而且注射后对全身止血系统影响较大,有一定严重出血的风险,不能作为长期治疗,仅能 短期作为抢救用药 。
只有在遇到急性心梗、脑梗死或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等情况时,才会考虑为患者使用。使用期间的监测更加严密,需要在严密监护条件下应用,通常数小时就要抽血化验或完善其他检查进行评估。因此,这样一次复杂的“大治疗”前,医生会反复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1代溶栓剂
尿激酶(Urokinasl,UK)
为肾脏产生的一种活性蛋白酶。其优点是无抗原性和致热原性,人体内无相关抗体存在,不存在失效问题。其半衰期较短(18—22分钟)。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是国外应用最早、最广的一种溶栓剂。它从链球菌中分离出来,具有一定抗原性,人体内也有不同程度的抗体存在,因此可发生变态反应或失效。重复静脉注射须间隔60分钟以上,以免引起低血压反应;第2次用链激酶溶栓治疗须间隔10天以上,以免引起变态反应。
第1代溶栓剂均为外源纤溶系统的激活剂,均直接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溶解新鲜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酶和消耗凝血因子(V)、凝血酶厥和纤维蛋白。大剂量尿激酶或链激酶进入血循环后,可造成新鲜血栓溶解,使上述凝血因子消耗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积聚为特征的全身性血凝溶解状态。尿激酶和链激酶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平均50%左右。
第2代溶栓剂
代表
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t—PA),存在于血管内皮、血液和组织中。
作用机制
它属于天然的血栓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从而溶解血栓。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能生产大量的重组组织型纤镕酶原激活剂(rt—PA),也具有选择性溶解血栓的作用,但机制与t—PA不同,不影响血循环中纤溶系统,因而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
优点
其半衰期短,仅3—5分钟。血管再通效果亦优于尿激酶和链激酶,平均再通率70%左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已应用于临床。
缺点
血管早期再闭塞率高(12%)。另外,主要受价格昂豪及药源等因素制约,其应用不如第1代溶栓剂普遍。
第3代溶栓剂
代表药物
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Single—chain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SCUPA)和乙酰化纤溶酶—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nisoylat—edplasminogenstrePtokinaseactivatorcomplex,APSAC)
作用特点
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对血栓具有高度选择性溶解作用,可轻度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厥水平。其血管再通率可达75%左右。最近报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联用,剂量仅为各自的1/5—1/6,效果理想。而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溶解血栓的同时,也会出现全身性纤溶激活状态,且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并具有抗原性。但其最大特点是半衰期较上述几种溶栓剂都长,约2小时,一次注射其作用可持续4—6小时,因此具有缓释效应,所需剂量1次静注即可。冠状动脉再通率与尿激酶、链激酶相近,但冠状动脉再通时间短(约45分钟),再闭塞率低(5%)
我们注意到,抗凝药主要作用于凝血因子而非血小板,并且是抑制凝血的过程而不是溶化已经形成的血栓,这就是抗凝与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的区别。
现在,是不是对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有了跟清晰的认识?
(来源:好医术心学院)
↓↓↓系列文章阅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