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红眼病,专业医学名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报告报告的丙类传染病。该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CA24v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
CA24v 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二)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四)流行特征
该病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此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国家、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与肠道病毒70型(EV70)可以同时或先后引起流行。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1.1 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以夏秋季常见。
1.2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健康人可经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而感染。
2.临床表现
2.1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
2.2 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3.实验室检测
3.1 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核细胞反应为主,以排除细菌性感染。
3.2 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CA24v或EV70(见附件2)。
3.3 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CA24v或EV70抗原(见附件2)。
3.4 双相血清学检查,病人恢复期血清抗CA24v或抗EV70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见附件3)。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结膜细胞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出CA24v或EV70病毒;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双相血清学检查,患者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升高≥4倍,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和2;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2和3.1;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1、2及3.2、3.3、3.4中任何一项。
鉴别诊断
与流行性角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衣原体性结膜炎相鉴别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八)一般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节选自《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
往期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