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培风图南,赓续华章。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自成立以来,九载砥砺深耕,一贯奋楫争先。IDSC学术大会的召开为我国临床医师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能力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长足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医学论坛报》推出系列特别报道,对IDSC第九届学术大会上的多位大咖进行采访。本期专访IDSC常务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施毅教授。
CMT:肺部是细菌、真菌等各类微生物最常见感染部位。您认为从影像学特点把握肺部感染的致病原,有哪些要点和难点?
施毅教授:所有感染性疾病中,大概超过80%的发生部位是在肺部,特别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各种病原体导致的肺部感染,其在影像学上虽然也有一定特点,但仍然容易混淆,所以才有了“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说法。所谓“异病同影”就是不同病原体所致肺部感染,可能具有相同的影像学表现;临床医生看到某一种影像学表现,要想到它可能由很多种病原体感染导致。影像学的检查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形象的图画,临床医生根据这个线索去分析,是不是感染性疾病、可能是哪一种感染性疾病,这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医生要想从影像学特点推测出肺部感染的可能致病微生物,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信息中进行抽丝剥茧。首先,需要熟知各类病原体感染后的特异性影像学改变;其次,应该掌握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情况;最后,注意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极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就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临床医生。
例如,两肺弥漫性磨玻璃阴影,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如果没有感染征象,临床医生就需要考虑肺水肿或者其他非感染性疾病;如果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且伴有感染征象,那就需要考虑肺部弥漫性磨玻璃阴影是由感染性疾病造成的。确定了感染的初步诊断,就要进一步结合临床表现来鉴别。倘若患者不发烧,呼吸困难逐步出现,伴低氧血症,这提示可能为肺孢子菌感染。如果患者突然起病、高热,血常规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此时的肺部弥漫性感染极有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
Q2
CMT:您参与编写的《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疗手册》于今年正式出版。近年来,侵袭性肺部真菌病也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请您谈一谈,如何打破地域的限制,提高我国肺部真菌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施毅教授:过去大家对于真菌感染认识不充分,一方面是因为见得比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不会诊断,或者说识别真菌的条件和能力不足。随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接触到真菌感染病例,也就开始逐渐认识到,真菌是肺部感染中很重要且不少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各科室的医生了解了新冠病毒感染,自然也会认识到继发真菌感染比其他病原体更为多见。想要提高真菌感染的诊疗能力,首先要让医生了解熟悉这类疾病,这点至关重要。
其次,提高真菌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是当务之急。临床医生不能停留在知道,更应该主动去鉴别、诊断真菌感染。实际上,能正确识别曲霉和毛霉的检验科医师并不多,能正确诊断真菌病的临床医生自然相应地更少。(1-3)-β-D葡聚糖(BDG)检测(又称G试验)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的应用为明确诊断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影响因素较多;难度更大的其实是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尤其是二代测序的应用,使得真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被识别出来。尽管现在存在一部分过度使用的情况,但可以说提高中国医生对真菌的识别能力,二代测序功不可没。今后应该加强在肺部真菌病诊疗中二代测序的规范使用,让更多医生知道什么时候检测,结果如何解读,区别污染、定植和感染。
进一步就是推动国内临床医生对真菌感染的规范化诊疗。近年来,国内外都先后发布了很多关于真菌感染诊治的专家共识以及各类专著,我们也通过各种形式对指南共识进行宣讲教育,就是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全面了解肺部真菌病,让不同地区的医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也是我们编写《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疗手册》的初衷,这是第一部关注真菌治疗的手册,当然只有这一部手册是不够的。与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不同,真菌感染存在其特殊性。患者是否存在粒细胞缺乏,不同类型真菌的感染导致诊疗方案之间千差万别。临床医生需要了解各自的检测技术、诊断思维、流程,未来还需要完善临床常见的各种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肺部真菌病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帮助大家规范化真菌的诊治。
最后,通过学术交流分享临床实践经验,这对于提高医生对肺真菌病的诊疗水平也非常重要。可以看到,学术会议上病例讨论的分会场越来越受到与会者的欢迎,这也说明真正有价值、有特点的临床病例是有医生愿意去学习的。疑难病例的诊疗做起来很难,但是经验交流会给大家更多临床思维的提示。
Q3
CMT:十年磨一剑,明年是IDSC举办的第十届学术会议。作为IDSC第十届学术大会的联合执行主席,您对此有什么期待和希冀?
施毅教授:会议是非常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我们希望学术会议能够日臻完善、与时俱进,让参会的医生或者其他专业人员能从大会中学到知识、提高水平。IDSC第十届学术大会将在南京召开,希望能完成这几方面任务。
第一个是主题鲜明。IDSC每一届学术会议都有其主题,聚焦最迫切的临床问题,也是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的问题。明确的会议主题宗旨,既可以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能让大家知道可以学到更多实用的临床经验和知识。
第二个是形式多样,我们希望在有限的会议时间通过不同形式传达出更多信息。通常我们都会设置专题报告、专题讨论、病例交流等环节,如何打破既定框架创建一种新颖的形式,让更多医生参与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比如对一些有争议的主题进行辩论,通过各方的讨论和激辩,让大家对当前现状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清醒的认识。就拿糖皮质激素是否该用、何时用、用多大剂量这个话题举例,不同科室的医生可能就有不同的看法。这些有争议的话题,只有经过辩论,再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和文献综述,才能明白症结关键;即使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也可以为临床研究的课题设计开拓思路。提高年轻医生的诊治水平也是大会的任务之一,因此为年轻人提供展示的舞台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是考量的重点。
第三点是宣扬传播,期待大会能够起到新观点、新理念和新知识的传播作用。这里的传播作用分两层,一层是借助媒体普及给普通群众和社区医生的基础知识,另一层是指向专业医生的进阶理论。通过学术交流,过时的观点可以被更先进的理念替代,新推荐的药物和检测方法也能被更多人学以致用。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进步,不断提升诊疗水平,这也是大会召开后我们期待能做到的事情。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施毅 教授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记者 杨璐绫 采写
推荐阅读IDSC现场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