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5月31日~6月4日,第55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为患医治,以患为师(Caring for Every Patient, Learning from Every Patient)”,我们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全世界临床肿瘤学家对于患者的关爱之情及谦卑之心。
作为临床肿瘤学界最负盛名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来自全世界共约32,000名肿瘤学家,汇聚于芝加哥麦考密克(McCormick)大厦,分享了近一年来肿瘤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交流诊治经验。
本次年会上,超过2400篇研究在会议现场进行报告,《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一如既往奔赴会议现场,携手参会的中国专家代表,为您带来第一手的会议现场报道,精彩不容错过!
在当地时间6月1日下午,“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口头报告专场,报告了一项“在可切除NSCLC中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中期分析和标志物数据”(摘要号8503)研究,本报特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对现场报告进行了解读。
研究简介
题目 在可切除NSCLC中atezolizumab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中期分析和标志物数据
背景
LCMC3是一项单臂、开放、多中心Ⅱ期研究,计划纳入来自美国15个医疗中心的180例NSCLC患者,旨在评估atezolizumab用于ⅠB-ⅢA期NSCLC患者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此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评估atezolizumab1200mg每3周两次静脉注射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反应——主要病理缓解(MPR)和预测标志物;第二部分则是探索性研究,将对第一部分中表现出获益的患者进行12个月的atezolizumab辅助治疗。
方法
研究入组ⅠB期至选择性ⅢA期可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给予2周期atezolizumab1200 mg (D1, 22)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D 40 ± 10)。在接受atezolizumab治疗前和手术治疗时,采集原发肿瘤±淋巴结标本及血液标本进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MPR,定义为切除标本中的存活肿瘤细胞≤10%。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安全性、PD-L1表达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肿瘤突变负荷(TMB)以及基因表达特征。
结果及结论
本次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摘要报告了LCMC3研究的中期数据(数据截至2018年9月5日),在已入组的101例患者中,90例接受了手术。2例出现非治疗相关性死亡,29例3~4级不良反应中,6例(6%)为治疗相关。排除8例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无MPR),MPR率达18%(15/82),其中4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根据RECIST标准,6例患者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72例为疾病稳定(SD)。PD-L1阳性(SP142抗体)患者中MPR率达29%,而阴性者仅8%(P= 0.055)。22C3抗体染色的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PS)高于50的患者MPR率达35%,低于50者中MPR率为11%(P= 0.040)。在47例完成了外显子测序患者中,TMB与是否获得MPR无显著相关。
专家点评
LCMC研究数据的更新提供了迄今最大样本量的抗PD-(L)1通路新辅助治疗资料,让我们有条件客观、公正、理性地去评价免疫新辅助治疗。
LCMC研究数据更新的价值在于,系统提供了迄今最大样本量的抗PD-(L)1通路新辅助治疗资料,而只有样本量充足,才能让我们客观、公正、理性地去评价免疫新辅助治疗。
首先,在安全性方面,101例患者中仅6例出现3~4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至少说明了atezolizumab单药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良好。其次,再来看病理学和影像学的疗效评价,对于外科手术而言,影像学是外科手术切除性判断的唯一依据,因此影像学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免疫治疗存在假性进展的背景下,格外得到关注。此研究中,采用RECIST标准评估疗效,有5例(5/101)患者因为疾病进展失去了手术机会,超过90%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并且显示出很好的疗效。此外,在LCMC3研究中发现,影像学测量的肿瘤直径变化与病理退缩有不错的相关性,说明影像学可以预测免疫单药新辅助治疗的效果。LCMC3研究作为迄今唯一一项展示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看点。更新数据中的8例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无一获得MPR,提示了该类患者不适于免疫新辅助治疗。标记物研究则是另一重点,LCMC3研究没有发现PD-L1染色强度(SP-142单抗)与病理反应的关联,也没有发现TMB的疗效预测价值。在40例外显子测序数据进行的肿瘤基因变异与MPR的关联分析中同样是阴性结论,包括有着超急性进展“恶名”的STK11基因。
LCMC3研究带来了新数据和新视角,增进了我们的认识。但纵观免疫新辅助治疗数据,仍几乎仅有小样本单臂研究的初步报告。未来是光明的,一路前行还须努力。
作者 | 杨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