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与肝癌“搏击”的大半生 | 汤钊猷院士入党故事

2022-12-17作者:论坛报林皓资讯
非原创

资讯头图.jpg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汤钊猷

1959年3月,我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微信图片_20221201110636.jpg


1930年,我出生在广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我父亲一直跟我讲:“你这个人老实,最好学医。”1949年,我顺利考入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我深深觉得:如果没有上海解放,没有新中国成立,我是不可能有学医机会的。抱着一种报恩的思想,我从入学第一天就立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做一名好医生!


入党前,我担任中山医院共青团总支书记,一直认为要发挥更大作用,就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作。黄家驷、沈克非等名医大家,都亲自率队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深深感染着我,“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是要用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21201110639.jpg

1959年3月,我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恰好是五四运动40周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我至今记得,大家很激动,大声唱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少时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旧社会,亲眼看见了完全看不到希望的场景。新中国成立后,大家变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


听党的话,服从党的需要。我毕业后长达10年时间里,从事血管外科研究。1968年,因国家需要,我开始改行做肝癌研究。当时国家提出来:癌症不是地方病,是常见病,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其实我内心也是很矛盾的,要从熟悉的领域转到全新的领域,而肝癌是一条鲜人问津的“荒芜之路”,路的两旁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初始的工作谈何容易!

微信图片_20221201110642.jpg

我记得,1971年有外国学者收集全球1905年至1970年间生存5年以上的肝癌病人,结果只找到45人。来到肝癌领域,我一上手就面临“天天要死人”的尴尬境遇,晚上5分钟死2个病人,我推着两具尸体到太平间,至今难忘。但我知道作为党员医生,从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初心就是两个字——救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我领导一个小组,解决了肝癌早期治疗的关键问题,由此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此后,我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并被国际肝病学奠基人汉斯·波珀教授称为“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由于小肝癌领域的研究,1979年,我荣获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早治早愈”金牌。

微信图片_20221201110644.jpg

转到肝癌领域半个多世纪,我看到了肝癌病人的生存期从5年延长至10年、20年、40年……曾经中山医院一个肝癌诊治病区“5年死500多名病人”的绝望,已成历史。我们建立的肝癌转移模型,已有全球200多家科研机构索取这一模型,其中包括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宾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1987年,我作为中青年医生代表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人民感谢你们,国家感谢你们,党感谢你们”,邓小平同志说的这三句话,让我倍感欣慰与鼓舞。

微信图片_20221201110646.jpg

而今我已92岁,回望自己与肝癌“搏击”的大半生,入党无疑是最高光时刻。因为入党,我立志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因为入党,我立志努力工作,为国争光认定了这一生要救死扶伤,攻坚克难。时至今日,60多年前入党时的党章和宣誓誓词,我印象依旧深刻。它引领我义无反顾投入救死扶伤,也引领我走向了医学科研的高峰。

微信图片_20221201110647.jpg

今时今日,我们依旧面临许多医学难题,医学如何惠及14亿人口?需要我们继续拿出高精尖新、多快好省的治疗办法。这提醒我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一切为了病人的道路上,还须星夜兼程,须臾不得松懈。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