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肠息肉“发展”成肠癌需要几步?

2022-10-03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非原创

大肠息肉是肠癌的“前身” 

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这些小息肉不影响肠道的功能,本人也没有感觉,那么不理它不可以吗?


其实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小“肉疙瘩”会继续生长,可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

健康知识“划重点”


目前已明确至少90%~95%的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 5~10 年,但有的人也可以进展得很快。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从很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变在所难免。


通常来说,年龄越大,发生息肉的可能性越高,但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可能在比较年轻时就已长出息肉,因此患癌的风险比一般人更高。 


 息肉,有好有坏!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会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概率较炎性息肉高。

腺瘤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概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发展的可能。


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以切断息肉癌变之路。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因此肠道息肉需要在显微镜下判断其恶变的可能性。


大肠息肉可以预防吗?


大肠息肉的发生与个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饮食习惯有关,临床观察中发现西方的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结构容易导致大肠息肉。因此应多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少吃加工肉类,避免息肉的发生。

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息肉的发生,但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治疗已形成的息肉,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效果确切,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哪些人该去做肠镜检查?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和新药的研发,肠癌的治疗效果目前算恶性肿瘤中较好的。但为什么大量的肠癌患者还是难逃死亡的厄运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大肠癌发现时已经偏晚期了

有数据表明,Ⅰ期大肠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而 Ⅳ 期患者总体上只有 10%~ 20% 的 5 年生存率。九成以上的大肠癌是从大肠息肉逐步发展而来,一般过程为 5~10 年。

肠癌日益高发,肠镜却在多数人的体检计划中缺席。即使自己平时身体无恙,也是时候把预防大肠癌作为定期体检的目的之一了。 


●  一般人群  

对于一般人群,推荐 50 岁时可以开始接受大肠癌筛查,一般每 5~10 年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隐血和肠镜。


●  高危人群 

指的是有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习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等大肠癌发病高风险的人群,可以提前到 40~45 岁开始接受大肠癌筛查,每 3~5 年接受一次检查。


●  有家族遗传史  

对于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的人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我们建议尽早前往大的肿瘤中心就诊,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会对其家族史进行收集、分析,并为其安排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基因检测,判断其是否具有遗传倾向。如果有遗传倾向,则由临床医生按照特定的遗传性肿瘤的随访方案密切随访;如果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则按照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案进行随访。

通常来说,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如果判断其是良性的且直径< 2cm,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如果怀疑息肉已经恶变,或者直径>2cm,一般先取活检,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相应处理。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肠道内环境没有改变,也有复发的可能,所以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患者应该按时复查。单发的良性息肉切除后,建议前 2~3 年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不复发,说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 5~10 年复查一次。有条件者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缩短复查周期。如果是恶性息肉需要手术治疗,术后按医生建议复查。


来源:人卫健康

节选自《胃肠健康那些事》,主编:马晋平


END

推荐阅读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一图读懂

☞儿童阑尾炎,不能忽视的这些诊疗细节→

☞ 实宫颈活检操作注意事项,一文览

☞ 跟着共识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

☞ 高龄!瘢痕子宫!妊娠格外要注意了

☞ 什么?孩子“小鸡鸡”的长度也有标准?


热点引导APP.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