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糖尿病管理的重中之重——血糖监测要点剖析

2023-04-11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糖尿病诊疗活学妙用锦囊
更贴近临床需求,更适合临床一线


  • 血糖监测是医患沟通最直接的方式,是治疗效果、血糖控制水平最为直观的反馈。

  • 血糖监测“点”、 “线”、“面”结合应用,有助于达成血糖的良好控制。

  • 合理的血糖监测频度,有助于提升血糖管理效率和患者依从性。

  • 正确处理血糖监测中的数据、规避影响血糖监测准确性的干扰因素。

  • 教育患者使其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让血糖监测成为控制血糖的高效工具。

  • 动态血糖监测为血糖监测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联合应用,助力血糖综合达标。


本期作者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彭一 董陆玲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2.8%,或许已经不再是“新闻”了,对于罹患糖尿病的1.4亿患者来说,每天都是新的挑战——从吃饭到运动,从服药到注射,从监测到监测……


对于糖尿病管理而言,从早筛早治、自我管理到患者照护血糖监测都是最直接的呈现形式,也是血糖管理者与患者最为直接的沟通方式,更是患者治疗效果、血糖控制水平最为直观的反馈。从这个维度来讲,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 “最”重要的内容。


血糖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更为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更是管理者和患者共同达成血糖良好控制的“牵手”方式。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既包括反映“点”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也包括反映“线”的持续血糖监测,还包括反映“面”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等。


HbA1c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监测一次HbA1c,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GA常用来评价近2~3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近期疗效评价,较HbA1c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HbA1c和GA需要采静脉血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因此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即我们常说的“指尖血糖监测”仍是各级医院和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监测手段。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反映实时血糖水平、提供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结合生活日志,评估生活事件,反馈患者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变化情况的有效工具;提高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为直观的方式。


血糖监测的频度


选择合理的血糖监测频度,可以高效、直观地反馈血糖监测情况,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低血糖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血糖较高,接受每日3次及以上的强化治疗和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来说,需要短期内每日多次的血糖监测。

7次血糖监测是较为常用的方式,包括空腹血糖、午餐和晚餐前血糖、三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3:00血糖,用以快速调整治疗方案和防止低血糖发生。

对于进入控制稳定期的患者来讲,多次连续血糖监测会带来局部针刺的疼痛和不适感,带来情绪上的应激和对监测的抵制,对长期血糖控制并无增益,也会增加患者的控糖成本。

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更为积极地监测不同时段的血糖。

注射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血糖;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或晚餐前血糖。

当怀疑有低血糖时应随时加测血糖。


影响血糖仪检测结果的因素



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血糖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避免被“错误”的数据干扰。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监测系统,容易受到氧气的影响。


采用葡萄糖脱氢酶的血糖监测系统,因为使用的辅酶不同,易受到其他糖类物质的干扰,如木糖、麦芽糖、半乳糖等。


血糖仪采用的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血细胞比容对检测值的影响较大,具有血细胞比容校正功能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降至最低程度。


常见的干扰物还有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让血糖仪和试纸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一点容易被忽略,血糖仪和试纸对环境的温度、湿度都有要求。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有类似的经历:血糖仪和质控液放在低温的车内,没有恢复正常温度就进行检测,造成血糖检测报错或出现异常数据。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如采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或者局部清洁用酒精干扰等都是影响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实际应用中,一些血糖仪需要更换试纸批号后未调整校正码,或是试纸保存不当等因素都会影响血糖检测。



血糖监测教育的重要意义


正向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也让患者监测的血糖指标成为控糖的有力“武器”。


血糖监测本身并不会改善糖代谢状况,需要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讨论和分析血糖测试的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调整个体行为和治疗方案,才能使血糖监测成为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工具。很多患者测试血糖后,并没有及时反馈和分析,造成血糖失控而不自知,监测结果仅仅成为一个数字。


很多血糖监测设备,目前都有联网功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与医护和血糖管理人员的手机App进行互通,将血糖监测信息和高低值的报警信息及时反馈给血糖管理人员,帮助患者更好地达成血糖管理方案。


教育患者对日常饮食运动等多方面信息形成“日志”,通过对监测血糖数据和日常生活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评价血糖控制趋势以及药物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血糖管理人员借此对治疗方案形成优化。


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的发展,为血糖监测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联合应用监测手段,助力血糖综合达标。


动态血糖监测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能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信息,避免针刺痛苦,实现每5 min反馈一次数据、最长监测时间可达14 d的长期血糖监测。


部分产品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作为终端,实时显示监测的葡萄糖水平,具有实时血糖监测和历史回顾的双重特点(3、6、12和24 h血糖曲线图),可预设高、低血糖报警,并可显示血糖快速变化的趋势。


虽然有一定的延迟性,但对于特殊患者,如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也能极大提升患者血糖监测的依从性。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动态血糖监测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结

综上,血糖监测应通过更为合理的方式、个体化的监测频度、对结果的有效分析,成为患者与血糖管理者的高效工具,成为管理血糖、防治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 监测和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方法包括 ( )


A 糖化血红蛋白

B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C 糖化白蛋白

D 动态血糖监测


2.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血糖测试的准确性( )


A 水杨酸

B 温度

C 血细胞比容

D 校正码未调整

E 采血量不足



今日习题答案,明日揭晓!


专家简介



1-董陆玲.jpg



董陆玲 教授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张家口市糖尿病技术创新中心 主任

张家口市甲状腺诊疗技术创新中心 执行主任

河北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常委

河北省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常委

张家口市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 主任委员

张家口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 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常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14卷.第17期.

[2] 邓明群,周丽媛,翟笑,刘洁颖,付俊玲,虞睿琪,潘妘頔,马丽媛,于淼,许建萍,李文慧,冯凯,肖新华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中目标范围时间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 [J] 邓明群,周丽媛,翟笑,刘洁颖,付俊玲,虞睿琪,潘妘頔,马丽媛,于淼,许建萍,李文慧,冯凯,肖新华.第12卷.第4期.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 [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第11卷.第1期.

[4] 贾伟平,陈莉明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年版) [J] 贾伟平,陈莉明.第9卷.第11期.

[5]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3期.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13卷.第4期.

[7]蔡玉立,易波等.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第12期):933-940.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第10期):936-948.

[9]王恬,陆海英等.老年糖尿病患者持续血糖监测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21,(第5期):705-709.

[10]莫一菲,包玉倩.《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第10期):926-929.

[11]王玉栋,傅桂芬等.连续血糖监测不同时长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2,(第15期):1839-1846.

[12]侯新国.血糖监测从点到曲线的路,我们有哪些误区[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第8期):562-564.

[13]张雅文,张琼月,陶珺珺,苗青,曾芳芳,周丽诺,杨叶虹.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2 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21,48(5):637-647.

[14]彭艳琼,谢楠,敬敏,王代梅,吴艳.基于信息化血糖监测系统建立血糖基准报告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55-4260.

[15]刘芷谷,姚斌,林倍思,杨黛稚,吴金萍,曾咏梅,杨旭斌,龚丽,许雯.自我血糖监测中血糖波动指标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5):476-481.

[16]陈莉明.技术引领科研,循证助力指南:血糖监测研究新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1):21-24.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可以检测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糖调节异常。临床上OGTT主要用于糖尿病前期的筛查以及糖尿病的诊断。


如何正确进行OGTT操作并解读检测结果?

有哪些易忽略的操作细节与注意事项?

这些疏漏会对结果造成哪些影响?

如何排除影响?

……


敬请关注明日话题:OGTT操作步骤、结果解读及注意事项


明!天!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