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癌痛药物治疗原则与策略丨“国家队”带你学癌痛规范化全程管理

2025-10-21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image.png

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70%~90%的晚期肿瘤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和生存期。近年来,国内外癌痛诊疗指南不断更新,强调了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和全程管理的重要性。但基层医生对癌痛管理的最新进展了解有限,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存在差距,同时还存在疼痛评估不规范、不良反应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部分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


为提升广大医生对癌痛规范化诊疗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刘东颖教授团队,在2025年中国镇痛周之际,推出以“癌痛规范化全程管理”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围绕癌痛发生机制、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特殊人群处理等核心内容,结合典型病例,为医生提供系统、实用、前沿的知识体系,助力提升我国癌痛诊疗整体水平。

癌痛药物治疗原则与策略


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 成宪江


阅读要点:

1. 癌症相关性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最令人痛苦的症状之一。科学、规范、全程化的镇痛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增强其对抗肿瘤治疗的信心。
2. 癌痛药物治疗是核心环节,而合理选择药物、确定给药途径、调整剂量与监测不良反应,是临床实践中的关键。



一、癌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癌痛治疗的目标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现代癌痛药物治疗遵循四大原则:个体化治疗、按时给药、阶梯治疗、全程管理。


  • 个体化治疗要求根据疼痛性质、强度、病因及肝肾功能等制定个体方案。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差异明显,需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调整。


  • 按时给药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许多患者习惯疼痛出现后再用药,但这种“按需给药”易导致疼痛反复和剂量波动。定时服药可保持血药浓度稳定,实现持续镇痛。


  • 阶梯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经典理念:轻度疼痛使用非阿片类药物,中度疼痛可加弱阿片类药物或者低剂量强阿片药物,重度疼痛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同时可联合非阿片类及辅助镇痛药。医生可根据疼痛轻重灵活上调或下调阶梯,以最快速度控制疼痛。


  • 全程管理强调癌痛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初始评估、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到长期随访和用药宣教,每一步都需规范执行和持续监测,确保患者在整个抗癌旅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镇痛支持。


二、常用镇痛药物选择与特点


癌痛药物主要包括非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及辅助镇痛药。


  • 非甾体类药物与对乙酰氨基酚用于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联合,如布洛芬洛索洛芬钠、塞来昔布对乙酰氨基酚等。它们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生成来缓解炎性疼痛。非甾体类药物起效快,但易引起胃肠刺激、肾损伤及心血管事件,需评估风险后使用;肝功能异常者避免对乙酰氨基酚


  • 阿片类药物是中至重度癌痛的核心。吗啡仍是“金标准”,疗效确切并有多种剂型;羟考酮对骨痛、神经性疼痛疗效更佳;氢吗啡酮起效快、作用强,适用于难治性疼痛;芬太尼透皮贴剂适合吞咽困难或胃肠功能受限患者;曲马多可待因适用于中度疼痛或过渡用药。哌替啶因神经毒性强,不推荐使用。


  • 辅助镇痛药在综合治疗中同样重要。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阿米替林)可缓解神经性疼痛及焦虑;抗惊厥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抑制异常神经放电;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减轻肿瘤压迫或骨转移痛;双膦酸盐改善骨质破坏并延缓骨痛。辅助药物常与阿片类联合,可降低剂量并减少副作用。


三、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


给药方式影响起效速度、持续时间及安全性。


  • 口服给药最常用、最安全,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 透皮贴剂适合吞咽困难或需维持稳定血药浓度者;

  • 静脉或皮下给药适用于重度癌痛或口服不耐受,PCA可按需给药,提高及时性和满意度;

  • 难治性疼痛可考虑鞘内镇痛,但需专业团队操作。


原则是选择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途径,实现个体化用药。


四、剂量调整与个体化滴定


阿片类药物应遵循“低起始量、逐步滴定”原则,兼顾镇痛与安全。初始剂量可根据疼痛强度及既往用药史确定,例如口服吗啡5–10 mg每4小时,逐步增加每日总量30–50%,直至疼痛控制且不良反应可耐受。爆发痛使用速释制剂,剂量约为日总量的10–20%。


镇痛效果下降或不良反应明显时,可进行阿片轮替。需先换算24小时总剂量为等效剂量,新药起始量一般为原剂量70–80%。肝肾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应降低起始剂量并延长间隔。滴定过程中应监测疼痛评分、镇痛持续时间及副作用,如恶心、嗜睡、便秘,必要时调整药物或给药途径。科学滴定可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事件。


五、用药注意事项与全程安全管理


阿片类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嗜睡、头晕及呼吸抑制。便秘需早期预防性使用泻药;恶心可短期使用昂丹司琼甲氧氯普胺;嗜睡、头晕多为短暂,可随耐受性改善;若出现明显呼吸抑制,应减量或给予纳洛酮。非甾体药物需警惕胃肠出血和肾损伤,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保护。


药物间相互作用也需关注:阿片与苯二氮䓬类联用可过度镇静;与5-羟色胺能药物合用可能引发5-羟色胺综合征;非甾体药物合抗凝药易出血;双膦酸盐与利尿剂同时使用可加重肾毒性。


安全管理应贯穿全程,医务人员需建立疼痛评估与用药记录制度,定期随访,确保剂量调整科学合理。系统宣教可让患者和家属理解按时用药、规范服药及及时反馈的重要性,防止误用或随意停药。


六、典型病例


患者杨某某,女性,71岁,胰腺癌1年,肝、腹膜后转移半年,腰背部持续性酸胀疼痛3月,严重影响睡眠,饮食差,恶心、便秘严重。入院前口服羟考酮缓释片20mg q12H,入院时评估NRS7-9分,为重度疼痛。入院后立即给予皮下PCA吗啡泵快速滴定,根据滴定情况计算背景剂量,将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快速增加到合理水平。同时联合塞来昔布止痛,乳果糖改善便秘,昂丹司琼控制恶心,奥氮平改善睡眠、情绪及恶心,甲地孕酮增加食欲等多种药物治疗手段。针对患者的不同不适症状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治疗,可以达到协同镇痛的效果,减少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这种多模式镇痛的治疗方法可以为患者带来最大效应/风险比。并为后续进一步抗肿瘤治疗或介入治疗带来机会。


总结:

癌痛可控、可治。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基石。坚持个体化治疗、按时给药与全程管理理念,临床工作者能够帮助更多肿瘤患者摆脱疼痛阴影,恢复尊严与希望。让“无痛中国”的目标不再遥远。



牵头专家


刘东颖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疼痛治疗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导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社会支持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舒缓医学分会常委

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建中心·安宁疗护提升项目专家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营养与支持治疗专委会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二届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委会副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副主委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专委会常委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委会常委


本文作者


成宪江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2005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大学临床七年制专业,一直从事癌症疼痛治疗及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和姑息治疗有着深刻认识。在镇痛药物的使用,姑息性化疗及综合治疗,癌性内脏痛、神经痛及骨痛的介入治疗,临终患者的舒缓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团队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是国内癌痛管理领域的标杆科室,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全面、精准、人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科室拥有卓越的医疗技术、先进的治疗理念和专业的医护团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无痛诊疗服务。


科室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除痛门诊”是国内最早开展癌痛居家治疗模式的科室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科室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癌痛治疗中心。科室以“姑息治疗为主线、癌痛病因治疗和症状控制为重点、营养和心理支持为特色”,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涵盖肿瘤疼痛患者的筛查和咨询、病因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放疗等)、镇痛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营养评估和干预、心理评估与干预以及症状管理(恶性胸腹水、肠梗阻等)多个方面。科室门诊量达20000余人次/年,住院人数达2000余人次/年。


科室现有医生9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博士学历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团队成员在癌痛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是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难治性癌痛学组组长、天津市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天津市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挂靠单位。


科室在微创介入镇痛方面技术精湛,目前已常规开展的项目包括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泵)、神经毁损术、射频热凝术、碘125粒子植入术、经皮椎体成形术、鞘内药物输注泵植入术等。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术后疼痛综合征、骨转移疼痛、胰腺癌、胃癌等腹膜后转移导致的上腹部疼痛,以及盆腔肿瘤导致的会阴部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中,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科室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GPM)示范病房”、中国抗癌协会“CPAI疼痛管理学院临床教育基地”、“难治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基地”、“癌痛规范化能力提升医联体核心单位”和“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基地”。


科室还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2项,局院级课题8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撰写《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难治性癌痛诊断与治疗》《临床癌症疼痛治疗学》《疼痛病学诊疗手册:癌性疼痛分册》《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老年保护》;牵头编写《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


此外,科室还承担带教职责,为全国多家肿瘤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培养了50余名癌痛专科医师、药师和护师,为推动国内癌痛规范化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