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4月26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老年高血压防治的指导性文件——《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该指南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联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联盟共同编著,自2017年9月开始筹备,历时一年半,组织国内95位专家进行了9次深入讨论和2次定稿会。指南已在4本中英文期刊同步发表,分别为《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和《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成册。
新闻发布会在一段视频短片中拉开序幕,这部短片浓缩了指南自筹备到发布的重要节点,洋溢着喜庆的味道。
短片之后,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静教授主持新闻发布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范利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会长、宣武医院华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宣武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力生教授等多位专家和领导出席。
范利 教授
范利教授欣喜地说道:“今天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迎来了一件盛事,因为《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正式发布!”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亿,一项针对69万人次老年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住院的五大疾病之一。调查显示,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3.2%,患病率呈总体增高的趋势,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7.1%、51.4%和18.2%,仍处于较低水平,范利教授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管理不到位,比如老年人漏服药物、依从性差、缺乏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的及时调整等。同时,管理不到位导致高血压复发率高,老年人反复入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增大,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范利教授动情地表示,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点、老年高血压发病的特点,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有义务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这项重要的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
华琦 教授
谈及指南制定的意义,华琦教授指出,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老年高血压防控任重道远。大多数高血压防治指南,都把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一类特殊人群,介绍篇幅有限。随年龄增加,高血压发病率也增加,老年人其实是高血压的主流人群,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老年高血压的管理,《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应运而生,2017年9月12日成立了指南筹备委员会。
华琦教授深情回忆,指南撰写过程中,专家们搜集了上万篇参考文献,最后精选300篇高质量文章作为参考,尤其注重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高水平临床试验的结果,并结合我国老年高血压防治的实际情况和临床经验,针对老年人血压测量、降压目标、特定人群的治疗、血压波动、功能保存、多重用药、血压管理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这部指南凝聚了国内众多高血压领域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作为我国首部针对老年高血压的指导性文件,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高效管理有重要价值。
王陇德 院士
王陇德院士在致辞中介绍,健康老龄化是有效应对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必经之路。2026年我国将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14%,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过经济发展进程,预计在2015到2050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
高血压是老年人健康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控制高血压这类慢性疾病,应该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长期维持稳定状态,将“以治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中心”,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该指南的发布有助于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对老年高血压诊治配置管理,提高老年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延缓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对于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国君 教授
张国君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者们表示了热忱的欢迎,时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指南的正式发布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依托于宣武医院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多学科合作平台,在老年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推进健康老龄化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张教授认为心脏和大脑功能密不可分,有些高血压甚至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手术(一种将相互压迫的神经、血管分离开来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刘力生 教授
我国高血压防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91岁高龄的刘力生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指南发布的祝贺和认可。目前许多临床研究都把老年人排除在外,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我国在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南提出高龄老年人血压降到150/90 mmHg是安全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其实,家庭自测血压是血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刘力生教授幽默地说道,实际上她也很难做到每天测血压,希望未来戴上“手表”就能便捷地读取血压数值。
李静 教授
作为指南撰写工作组组长,李静教授简要分析了这部指南的四大特点,期待这部特色鲜明、针对我国老年高血压特点的指南,将会对我国老年高血压管理事业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未来还会进行一些指南推广工作,让老年高血压管理方法触达更多临床医生。
(1)强调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安全性放在首位
与中青年人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需要个体化指导以保证用药安全。
衰弱是衰老的表现之一,影响高龄老年人降压治疗获益。指南引入衰弱评估的概念,建议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
血压过高或过低均能增加认知障碍发生风险,推荐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筛查认知功能,确保降压过程中不会对认知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对推荐起始药物治疗的血压值和降压目标值进行更为精细的设定
总体而言,老年人的降压治疗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策略,保证降压的合理性。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140/90 mmHg时,就要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
若年龄在80岁以上者,血压≥150/90 mmHg时,可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首先应将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若患者耐受性良好,则进一步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
经评估确定为衰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160/90 mmHg时,应考虑降压药物治疗,收缩压控制目标在150 mmHg以下;
若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卒中等其他系统疾病,也有相应降压依据和目标值。
(3)针对特定场景,推荐合理降压方案
① 由于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老年人血压水平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异常血压波动,而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指南详细介绍了应对血压波动变化的策略,比如老年人出现餐后低血压时,可通过饮水疗法、少食多餐、餐后运动等方式来改善身体状态。
② 老年人可能在血压治疗的过程当中会接受手术,围术期高血压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指南强调这部分患者应该把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同时警惕低血压的发生。对于老年人围手术期应该保证血压的波动小于10%,规范使用围术期降压药,如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术前不应中断使用;服用ACEI或ARB类药物者,应在非心脏手术前停用。
(4)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设定详细的随访管理办法
老年人自测血压有困难、漏服或不服用降压药等是临床常见问题,为保证老年人从降压治疗中获益,需要老年人本人、家属、社区和医院工作者甚至全社会的支持和管理。在互联网时代,高血压远程管理具有独特优势,可视化或听觉化血压测量设备将优化老年人的血压管理。
会场花絮
编辑|梅文秀(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